和大家聊聊我的新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自述。
2020年,机缘巧合,我获得一个去政府挂职的机会。
因为,我对观察社会很有兴趣,换一份工作就好像更换另一种角色,我喜欢这种未知的可能性,于是,我就申请去西安市碑林区的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做了副局长。
虽然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但却没有一家图书馆。
我花了一年时间在碑林区建起了一座图书馆,从工地的一砖一瓦,到书架上每一本书,都得我来选择。
我的经历先是得到了《央视新闻周刊》的报道,后来又引起一位作家经纪人的关注,她邀请我把故事写成一本书。
一开始我很犹豫,建图书馆的故事有人要看吗?
而当我提笔开始写作时,许许多多的人物开始跃动。
各种官员、勤奋的学者、执着的武侠作家、热心公益的摄影师、忠诚的漫画迷、在庙宇讲授佛经的美学教授、迷茫的孩童与家长、退休的老人、失明的盲人读者。
原来,这一年我的经历这么丰盛,我要迫不及待地写给大家看,讲给大家听。
我的这本书里有26篇文章,它们之间互相连贯,组成了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绝无虚构。
人们总是问我,从挂职中获得了什么?
是的,就像电影中的主角一样,从故事开端到剧情结束,人物总应该有变化,有成长。
而当我在回顾这一段经历时,我想,我是在一次次地实验,知识与行动,也就是知与行,能不能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取得合一。
这一年里,我面临很多具体的选择。
我究竟是得过且过、明哲保身,还是向前一步,坚持自己的原则?
在那些时候,读过的书就起了作用。
在我最难过的时候,我看见苏东坡的“寒食诗帖”,突然就获得了力量。
他一次次地为百姓发声,因言获罪,却从未屈服。
与他当年所遇到的挫折相比,我这点颠簸又算得了什么?
说到底,这是一个内核问题,你的精神内核要特别强大,才能抵御惯性的侵袭和利益的诱惑。
就像刀刃,变钝了,或者生锈了,得有意识地去磨,才能锋利。
我建了一座小小的图书馆,我写了一本小书,我没有觉得这是多大的成绩。
但是我感觉到了,在和生活的摩擦之中,要保持自我的纯粹,不容易。
如果说我有什么希望,我希望这扇走向社会的门一旦打开,就再也不会锁闭。
我还想尝试更多的工作、更多的角色,在各种各样的实践中打磨自己的心灵,愿这颗心永远不要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