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明题意著华章
要写好一篇文章,审题是前提,立意是关键,表达是重点。所谓审题,是指仔细审查、分析题目的意义和要求,确定文体和写作的范围、角度、重点等。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必须把好审题这一关,否则就会文不对题,文不对“体”, 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即使文字功底很好,也难免“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一般来说,审清题意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揣摩命题意图的能力
每一个优秀的命题者都有明确的命题意图。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实际就是分析命题者“为什么命这个文题”, 进而探究命题的依据和出发点。善于揣摩命题意图,写作时才能深请"行情", 投命题者"所好”。命题者一般会联系同学们的生活实际命题。同学们的生活包括人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科技生活、想象生活等。面对此类文题,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联系当前的社会背景去审视题目。如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决赛卷的作文题,命题者在用一段话导入后明确:从这些人物中选一位你最敬佩的,以“风流人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个命题切合同学们的自身实际,大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已接触大量的历史人物,通过这一命题,能很好地考查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2.辨别表达体裁的能力
作文命题,有的明确要求写某种文体,如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初赛卷的作文题就这样要求:“阅读材料后,请以'笑对失败'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同学们就要按照“演讲稿的要求去写作。不过,也有很多命题对文体无明确要求,此时同学们要善于借助一些
标志性词语辨明表达的体裁。
3.圈定选材范围的能力
命题对选材的范围都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分析文题的各个限制条件,避免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文题一般从时间、处所、数量、领属、关系、对象等方面限制选材的范围,如中考语文广州卷作文题《又见枝头吐新芽》, 限制了数量“又”(不可写第一次), 对象是“枝头”上的“新芽”。不过,在文题的限制之中,也有可以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明确了文题的限制条件以后还要进一步拓展自由发挥的余地。如中考语文济南卷作文题《偶然的发现》, 就可以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展开文题,以“谁的发现”为发散点,可以从我、同学、老师、班级、学校、家庭、街道等角度展开;以"发现的内容”为发散点,可以从学习、体育、文娱、生活等方面展开。
4.把握题意重点的能力
写作前,只有把握好题意的重点,写作时,才能集中“火力”, 有的放矢。要把握题意重点,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捕捉和推敲题眼。题眼就是文题的关键词。所谓“捕捉和推敲", 即指在审题时要紧扣题目中的每个字眼进行思考,尤其要对其中的关键字眼进行反复的推敲,深入的思考。只有抓准题眼,才能把握好立意和选材的重点。如山东淄博中考作文题“其实很快乐”, 在审题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还要注意“其实”二字的含义,它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表面上并非如此。 标题的语言结构不同,其中的重点字词所处的位置也不同:是偏正结构的题目,重点往往在偏上;是主谓结构的题目,其重点往往在谓语上;是并列内容的题目,重点则在二者或几者之间的关系上。二是吃透文题的隐含义。隐含义即题目的深层含义,它主要包括三种:一是象征义。如《小草赞》, 题旨不在介绍小草,而是要赞美那些像 小草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劳动者。二是比喻义。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这里的“阳光”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等。三是引申义。如《“水滴石穿”的启示》, 要求根据水滴坚持不懈、日久穿石的自然现象借题发挥,阐明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