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掺杂个人理解,小心阅读。
社会与人的关系是社会适应人,还是人去适应社会。我们常听到一个词汇:现实检验能力,要接受现实。可现实就是正确的吗?奴隶社会在当时看来就是现实,难道也该适应社会?资本主义时代的工人便是一个个工厂的螺丝钉,这也是现实。可如今看来这些社会都与现在的社会不同。
推动社会进步的是人,人为何会不满足于社会没有选择适应社会呢?究其原因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出现错位。大多数情况下人选择了调整精神世界满足现实,少数人反着干,极少数人成功了,他们便是众人皆知的人。进一步说推动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极少数人,让进步的门槛降低,提高竞争力。这就是本书的宗旨,一个健全的社会需要满足人的客观需要而非主观。在经济学里成本的概念是放弃了的最大价值,这个最大价值不是普通人想当明星,想嫁给王思聪等等,而是你切实可以放下的。这里可以借用权利的定义,是社会强制认可的。满足客观需求即满足人的自愿行为,让人去创造,拥有创造力,成为生活的主人。
人本主义的定义是自我实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要成为自己。咋看之下两者并无区别,但小心解剖下,自我实现有着由内而外的味道,目标极为伟大,一旦做到所有成就非凡。而精神分析学派则相对温和。这里就不做赘述。回到人本主义,它的领军有马斯洛与它的理论。弗洛姆的框架大体相同,但不拘泥于此。弗洛姆认为人是源于动物又可以不同于动物,人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到认同需求。这也与马斯洛的社会认同、归属感相同,也与马克思说的人是社会关系动物相同。也因此社会与人的关系可进可退。
弗洛姆在书中将需求分为交往、超越、寻根、身份感、定位信仰体系。相比马斯洛需求,佛罗姆的需求理论不论述生理需求,只考虑属于人的“独特处境”。因此五大需求也是后退如动物,前进如人。
交往需求,是和他人建立关系,摆脱孤独与不安的需求。在这里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日常生活当中交往的方式有随大溜与特立独行。有句话说的好,思想特立独行,行动可以随大溜。想要改变一段关系付出的代价不可估量。成功后的获得是创新的爱,换言之,在关系之中看到对方的所有能量,并展现各自的攻击性,化为生命力。假若退后一步我接受你所有的想法,而你不接受、忽略,这个想法在我身体内堆积,则呈现死亡力量,简而言之灭杀了自我。
超越需求,是人通过自主创造,超越他在自然界的位置,完成自我实现。如乔布斯、如爱迪生他们的超越是创造了新事物。拒绝创造、忽略创造,内心涌现出排斥与否认自己的能量,潜意识的自恋有机会让他展现破坏的一面。并非说拒绝新事物便是破坏,创造可以是说出自己的需求,积极压倒对方。以为以压倒为压倒的思维是破坏。
寻根需求,对代表自己来源的事物的依恋和渴望。如思乡、爱国、爱人类、爱动物等。前进的道路与后退的道路区别在于是否理性的选择,极端的依恋下恋母、国家至上、民族崇拜等与建立在全人类共同体的依恋相比可以判断谁高谁低。极端的依恋让人逃避自由,附着于实物上没有创造。寻根需求的伟大一面是博爱。
身份感需求,是我们体验自我意识,获得他人尊重和社会地位的前提。身份感区别于动物,可以说人是唯一拥有身份感的动物,拥有身份感意味着拥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展现个性。放弃自我意识,成为群体一员,便是从众心理。拥有身份感好比是拥有话语权,他人需要你的支持。自己也不会被忽略与拒绝。
定位与信仰体系的需求,人在世界上需要确定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为什么在这里。在过去确定位置所用到的坐标系是宗教,譬如崇拜神灵,上帝指导。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坐标系越来越受到科学的影响,一个人是否理性的确定位置,要看他是否客观的认识世界,越是接近现实越是离科学接近。
现在的管理技巧起源是弗洛姆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压榨工人,工人反抗后的产物。如上文所述成为人的对立面,奴役身心。在那样的社会里人为了安全感(食物、交往、寻根、身份、定位)放弃了理性认知、丢失了创造的能力,无法去爱,只为求同,获得利益。在苏联是彻底的消灭资本主义,这种想法背叛了超越需求与寻根需求,原因也是计划经济体系的集权,也是利益交换,同样是逃避自由,破坏创造力。美国或者说是现代的管理技巧是利润共享,让每一个员工自主认同公司文化,瑕疵点是管理层,也是阻碍人的身份感需求与交往需求的突破。
现实解决的方式个人认为在于企业的价值观是否由下而上的涌现,在企业一线员工引导。在文化人人有批判思维,拒绝批评家。在政治不做投票机,拒绝玩深刻。综合说法是利用现实思维接近现实。拿出依据,不听高谈阔论。鼓励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