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单独享乐,需要奴役多少人,并为此做出艰难的付出?这显然并没有一个很具体的统计方式进行量化界定。《红楼梦》中一个荣国府就有上千人整日走动,为的是维持一个封建家族的运转。单独就贾宝玉一个人来说,伺候他的人就有四十个人之多,单就这些人的花费,折合现在物价大概每年需要百万之巨,再加上个人的其他开支,用不可估量好像不为过。一个小孩子竟然占用如此之多的社会资源,这有公平平等可言吗?更何况于他一个家族?而且那样的家族在那个时代还有多少?社会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足以造就有多少“贫穷之士”?这种严重畸形的社会构成依然成为重大的社会安全隐患。何况那还是在“康乾盛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如此盛世局面下,都有饿死的穷鬼(如曹雪芹本人)。那以往兵荒马乱的年月又是如何呢?世界是多数人的世界,而贫穷也是多数人的“唯一资产”,所以,“贫穷”从来都是这个世界的主题。历史之所以看似辉煌,只是由于历史是他们书写的刻意为之。
贫穷的极致体验之后,曹雪芹唯一的希望便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西方先哲提出“人人生而平等”(卢梭于1762年《社会契约论》第一句话便是,又于1776年融入美国《独立宣言》,并作为核心思想)。也就是那几年的事情(曹雪芹死于1763年)。我不晓得卢梭、杰克逊他们是否读过《红楼梦》这本书,并受到启发而提出的新概念,但我敢肯定的是,时代走到了这个路口,我也大概相信人类是有共同意识的,每每在重大转机之时都几乎有着同样的步伐,且并没直接证据证明他们有过任何沟通。不同区域文明的“大洪水”点滴记载,以及“轴心时代”也许更有力的证明。
《红楼梦》的伟大在于其深刻的批判性与悲剧性。它通过展现“大厦倾”的必然,完成了对旧制度的死刑判决。但曹雪芹开出的药方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一种美学上极致、现实中无力的虚无主义。它并未构想一个新的社会模型,其抗议是内敛的、挽歌式的。这既是时代局限,也源于儒家文化框架内缺乏构建全新社会契约的思想资源。卢梭的“人人生而平等”则是一种建构性的政治宣言。它直接挑战了“君权神授”的根基,为新的社会形态(基于“社会契约”的共和国)提供了理论蓝图。这一思想之所以能点燃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正是因为它指明了“如何做”——用新的制度取代旧的制度。
所以,他们也许并未相互启发,但都回应了同一个时代命题:人的价值与尊严何在? 曹雪芹的答案是“看破”,卢梭的答案是“重建”。这解释了为何《红楼梦》是伟大的文学,而《社会契约论》是改变世界的政治哲学。
然而,卢梭紧接着又提出“人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之中”,何为“枷锁”,这大概就是“私欲”在作怪。纵观人类世界历史,好像一直在围绕“自私”在作斗争。一切所谓“高雅”都是“私欲”下的畸形产儿。个人所需在历史上受权利干预之下走向极端的事例比比皆是。当然“私欲”的极限体现便是帝王权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极度“变态”的心理倾向。这便是人的自然属性,也是需要迫切改善的属性。消除贫穷的本质虽不能完全归咎于“私欲”,但建立更为合理的机制限制“私欲”却是一个必然。这个世界的资源,理论上其实早已完全可以消除“贫穷”(这里的贫穷是饱受“饥饿”威胁的生命),可事实是贫穷一直很突出的摆放在世界最显眼的位置,只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假装看不见而已。只有那些亲身体验并能提出抗议的人,方可道出原来“贫穷”才是人类世界的最大耻辱。
私欲是常量,制度是变量:我们必须承认,“私欲”或说“自利”是人性中难以完全消除的组成部分。试图通过道德说教彻底改造人性,历史证明这常常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消灭”私欲,而在于如何设计和运行一套制度,能够引导、约束和利用私欲,使其在满足自身的同时,不得不服务于公共利益。
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和绝对的自私。贾府、乃至封建皇权,正是缺乏这种刚性约束。而现代文明的基石,正是试图用法治、权力制衡、民主监督等“笼子”,将权力关进去。让“贾宝玉”们不能再通过无度占有他人劳动而生活,让资源的分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意和需求。
尽管所有人都知道之所以造就“贫穷”的根本因素只是“分配机制”问题,可是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愿意为此奔走呼号企图有所改观。而这恰恰也是人类的真正悲哀所在。
太多的“贾宝玉”在锦衣玉食的时光中走完一生,对生命的有限理解也只是这个丫鬟今天打饭时碗筷没有清洗干净而气急败坏,另一个嬷嬷在自己深夜去茅厕时没有听到自己的呼叫而愤怒。同样是人,为何有的人时刻面临饥饿带来的压力,而有些人却如此的戏剧人生?为何差别如此之大?这是所有人该思考的问题。
此间对人类此种行为的恨意并不足以抵消善意的滋生。美好的时代总在期望之中是何等的煎熬?善意还能坚持多久?
历史告诉我们,善意从未熄灭,但它需要从道德感怀走向实践智慧。
从恨意到建设:对不公的恨意是燃料,但不能仅靠燃烧恨意前行。将恨意转化为对具体制度的思考、设计和推动,才是出路。例如,支持普惠的教育、医疗,推动税收和福利制度的改革,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些都是在微观层面重塑分配机制的努力。
从宏观到微观:我们或许无法一朝一夕改变整个世界,但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践行公平与正义。一个公平对待员工的老板,一个热心公益的公民,一个在课堂上传递平等理念的教师……无数微小的努力,构成了文明进步的真实轨迹。
保持讲述与记忆:曹雪芹的伟大,就在于他“记录”了下来。在任何时代,讲述苦难、揭示真相、为沉默者发声,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反抗。只要我们还在阅读《红楼梦》,还在为贾宝玉身边的仆从和饿死的“穷鬼”感到不公,善意的火种就未曾熄灭。
人类的进步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它充满反复与倒退。但回望历史长河,奴隶制被废除了,贵族特权在普遍范围内被击碎了,“人人生而平等”从一句口号部分变成了法律的原则。这证明,尽管缓慢而曲折,但基于善意的、对更公平机制的追求,是能够推动世界向前移动的。
这种移动,正是我们在一片绝望中,所能持有的、最坚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