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即使两个人经历了相同的情境,事后也不见得有完全相同的印象。用认知流派的观点来解释就是,每个人对信息的加工不一样。
凯利提出了个人建构论,没有任何两个人会使用相同的个人建构,也没有两个人会以相同的方式组成其建构。当我们不能用个人建构的不能说清楚生活事件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当你不知某人为什么那样对待你,或你不知道某些事情为什么要那样做,你就会感到疑惑、焦虑。
而个人建构又会受自我的认知表征的影响,也可以称作是自我概念。每个人在成长的经历中,就在形成关于自己的心理表征,这种心理表征,这种自我概念,会影响个人对事情的看法,会影响做事的态度,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我想到了自己,寒假中,阅读、习字是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如果哪天没有做,心里就会不踏实,再难,也要挤时间做。开学后,进去上班的状态,每天备课、上课、批阅作业,与家长沟通,处理大小琐事,让我无暇估计阅读、习字。即使下了班,到了晚上,也要带孩子,累了便会休息。对阅读、习字有期待,但更多的是焦虑。或许,是因为阅读、习字没有纳入自我图式中。
这种焦虑,更多的是来源于自我不一致。我们每天触摸到的是真实的自我,而我们期待的是理想的自我,一个人的现状与想要成为的人相距甚远,就会导致紧张、焦虑和内疚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上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认为,人之所以抑、焦虑或烦恼,是因为错误的推理,深信一些非理性的观念。一个人非理性的观念越强烈,焦虑就会越明显。
生活在此时此刻,接纳自己,内心会更坦然、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