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稚园那会儿,大概是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光景。家里生意繁忙,父母无暇照顾我们几个孩子,便将我们送到了外婆家。正值上学的年纪,父母便为我们挑选了隔壁市一家口碑颇佳的私立幼儿园。每天清晨,外婆总是早早起床,为我们准备好早饭,然后牵着我们的手,走到大公路边,等待学校的巴士。
那辆巴士与如今的校车外形相似,只是内饰简朴得多。车子发动时,总会散发出一股浓烈的汽油味。记得靠近车门的地方,有一个约莫一米见方的正方形座凳,那是专门为晕车的同学准备的。据说,坐在前排能缓解晕车的不适,因为后排靠近发动机,震动和颠簸更容易让人头晕。或许正是这个原因,直到现在,我坐公交或大巴时,依然偏爱前排的位置。
那时的我,晕车并不严重,但那个小小的座位却像一块风水宝地,吸引着众多同学争相抢夺。为了能坐上那个位置,我偶尔也会装作不舒服,向老师请求:“老师,我有点晕车,能不能坐前面?”老师总是欣然同意,而我则暗自窃喜,仿佛赢得了一场小小的胜利。
幼儿园是一座两层楼的独栋民房改造而成,因为是私立性质,设施在当时算是相当不错的。铁门进去后,有一片宽敞的空地,用来停放巴士。左侧是娱乐区,滑滑梯、跷跷板、圆滚球等玩具一应俱全;右侧则是教室和老师的休息室。教室旁边还有一个巨大的泡泡球池,那是我最爱的去处。每次上体育课,我都会迫不及待地跳进去,整个人埋在五彩斑斓的泡泡球中,尽情嬉戏。
美术课是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一门课程。老师会给我们每人发一盒蜡笔,长约五厘米,一盒十二支,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拿着这些蜡笔,在白纸上自由地涂画,天马行空地表达着自己的想象。
午睡时间则是老师最头疼的时候。吃完午饭后,老师会将绿色的课桌拼在一起,放在教室中央,这便是我们的“午睡床”。墙上还挂着几张折叠床,平时收起来,午休时才会放下。这些床比课桌舒服多了,因此,吃饭快的同学总能抢先占据。记得有一次,一个小女孩迅速抢到了一张床,还热情地邀请我和她一起睡。两个小朋友挤在一张床上,那种感觉既新奇又温暖。不过,她有个奇怪的习惯——嘴里含着痰不吐掉,有时还会冲我吐舌头,隐约能看到含在嘴里的痰。如今回想起来,依然不知如何形容。
时光荏苒,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去年参加朋友的婚礼,恰巧离那所幼儿园不远。席间与一位阿姨闲聊,意外得知那所幼儿园至今仍在运营。听到这个消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那个充满童真与欢笑的地方,竟然还在原地静静守候,仿佛时光从未走远。
于是,我决定找个时间,重回故地,去看看那些熟悉的滑梯、泡泡球池,还有那张曾经让我和小伙伴挤在一起午睡的折叠床。或许,那些童年的记忆早已模糊,但那份纯真与快乐,却永远铭刻在心。岁月如梭,童年的时光虽已远去,但它留给我的温暖与美好,却如同那所幼儿园一样,始终未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