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生死朗读》,为凯特·温丝莱特和大卫·克劳斯的演绎心折。
我明白,那是令人心碎的不能之爱,徒然心如刀绞,然则无力痛哭。
可是,仍然有一些是我所不能明白的,正如译林出版社镌写在《朗读者》封套上的那行字:“本年度最伟大的表演也不能曲尽原著之美”。总有一些谜团,是光与影所不能完全解读的。
追读原著《朗读者》,是让敏感的心再碎一次,碎得更加彻底。
一切,都有了答案。
汉娜为何在自由来临的黎明淡然赴死?为何宁肯代人受过也不愿鉴定笔迹?文盲的秘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她对于年轻的伯格,究竟怀有怎样的感情?
伯格为何从来也没给汉娜回过一封哪怕只有只言片语的短信?为何在汉娜被审判时最终没有向审判长说明她不识字的真相?他对汉娜的爱到底有多深?
许多电影里没有展示的细节,在原著里只有短短的几句,然而,这短短的几句已经足够。全书也不过13万余字,爱情,欲望。罪责,救赎。历史,现实。法律,人情。反思,迷惘。痛楚,悲凉……已然言尽。
看电影的时候,我不记得哭过。
读这本书的时候,两次在同一个地方落泪——
伯格在汉娜的牢房里看到从旧报纸上小心翼翼裁下来的自己高中毕业时受奖的照片。那时候,汉娜目不识丁,她怎样得到这张报纸?几十年来又是怎样于辗转中着意珍存?
好像一直在心中忐忑却不肯出口的疑问,都有了斩钉截铁的回答:她爱他。诚挚而持久,疼惜而专注。
我的泪水和伯格的一起夺眶而出。
不能之爱,痛彻心肺。
是的,书里写得再明白没有了。
“我有一种感觉,汉娜对我只能是在某种距离之外才真实可信,像过去那样。我有点害怕,一旦我们距离拉近,那片由问候短信和录音磁带所营造的世界,那片小小的、轻微的、安全的世界,就会露出本相,太矫揉造作,太刺伤人心,超出她能够忍受的近在咫尺之苦。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之间发生了那么多变故,当我们两人再次面对面,这一切又怎能不浮现在我们眼前呢?”
伯格懂得。汉娜更加懂得。所以在伯格唯一的那次探监时,汉娜如同自言自语——
“现在都结束了,是吧?”
所有的美好,所有的爱,都结束了。
在没有变质之前,在没有放在现实的阳光底下曝晒、风雨里头吹打之前,都结束了。
怀着那些过往,他的声音,他的朗读,他的遥远、不真切然而毕竟温暖的爱意,伴随汉娜淡然离去。
不如归去。
在小说里,伯格探监时,拥抱了汉娜。虽然,他感到了她摸上去不对劲。但是他毕竟给了她一个拥抱,一如当年。
这让我感到安慰。
即便是不能之爱,也该有这片刻的释放。对汉娜,对伯格,对读者,都是纠结太久之后的一点安慰。
纳粹的罪责与犹太的历史,是这本书里真切而刺眼的背景。
如果没有这个背景,没有这个背景带给汉娜和伯格永生难以抹去的伤痛,爱情就不会如此刻骨铭心,不会如此百转千折,不会如此悲伤难抑,不会如此迷惘绝望。
太久不读书了,唯有灯下轻读方可体会的细腻情愫,暗然让我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