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转型的知行合一

写在前面

距离上一次写点东西好像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其实是觉得敏捷转型里东西就那点东西,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也没什么意思,翻过来调过去就是类似“减肥就要管住嘴迈开腿”一样正确而无用的废话,起初我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这就是个胜利者的游戏,成功减肥的人说什么都有道理,成功的企业家好像干什么都成方法论,那对于还在路上、还在山脚下的人来说,该如何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呢?我好像琢磨出来点什么,又好像没有,姑且呢喃出来,让自己再多想想。

关于认知

知行合一的知

认知影响判断,判断决定行为,行为改变环境,环境又会塑造认知。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认为身边哪些事情是可以被改变的,哪些是必须要遵守的条件,就简单行人过马路一件事,我相信所有人的认知都是有所不同的,有人认为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绿灯行红灯停,哪怕是放眼望去几公里之内都没有车;有人认为绿灯行红灯停是有条件的,如果你觉得周边是安全的,那就可以闯红灯。
后者就更有意思了,因为不同的人对“安全”的认知是不同的:有人觉得大晚上的几公里之内都没有车,那才是安全的,可以闯红灯;有人觉得自己身怀绝技,哪怕车水马龙车子呼啸而过,也能闪转腾挪猴顶灯耍杂技。
这就是认知如何影响的行为。
如果有一个平时闯红灯习惯的人,有一天被车碰到之后在医院里躺了一百天,有很大的概率,他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会影响他的认知,也许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红灯停绿灯行的人。
这些其实没什么难理解的,动物都是这样:按人说的做,从水里跳起来顶到球就有小鱼吃;听到铃声、一流口水对面那个大胡子就会低头在本子上写东西。
更何况人呢。

关于“专业领域”

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无非就两样:自己认为正确的认知和过硬的技术。真正某个领域的专家,必定都会知道在自己所处的领域之中,有一些外行看起来很“反直觉”的东西。
比如想用双手装尽可能多的水,用力抓和攥是没有用的,越用力越少,把手掌朝上张开并拢才能装更多的水。
比如PMBOK里的项目管理铁三角,教科书里就说清楚了:除了“好”不可妥协,“多”、“快”、“省”三者只能取其二,这也是个对外行“反直觉”的例子。
比如衡量一个开发工程师的好坏,去度量代码行数是没有用的,代码行数又不是越多越好。
软件工程的这个问题会更明显一些,软件工程的管理和技术进展非常快,2000年时候的技术和管理放到2022年显然会格格不入,比如云原生、比如DevOps,更不要提上世纪60年代总结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那个时候机器是比人贵的。
所以对于软件工程的认知也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出了大学校门开始从事软件产品开发,才算是刚刚开始。

我自己对软件工程的认知

2001年的《敏捷宣言》其实讲的就是认知,只不过多数人对它的理解都不到位,觉得里面写的内容都是前提,但实际上是认知。两者的差别在于如果你把那些话当成认知,就有了一把尺子,能帮你识别哪些是是约束,需要被尊重,哪些是问题,需要被解决。直到问题一个一个被解决掉,离乌托邦就越来越近了。
反过来,如果你把它当成是前提,那就会始终感觉自己生不逢时。
这些认知直接决定了后续管理手段和沟通方式。
我也知道想改变他人认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历史上尝试这样做的人都没什么好下场。
我无意去改变他人,所以我以分享的方式,谈一下我自己对软件工程这件事的认知,但也仅限于当下,也许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变化。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 需求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 需求变更是无可避免的
  • 缺陷是可以避免的
  • 软件开发不是高科技,而是沟通的学问

1、需求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而是在不断提升业务满意度的前提下,做得越少越好。
过去我对敏捷宣言十二原则中的“极力减少不必要工作量的艺术”这句话感觉很费解,英文原文更拧巴:“the art of maximizing the amountof work not done。”
直到我工作了十年以后,亲身经历了很多项目、旁观见识了很多项目之后,才慢慢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其实用人话来说的话,就是用尽可能少的功能来最好地满足尽可能多的需求——需求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如果还理解不了的话,对比一下微博和推特,再不行就想想各种APP里的种树养鸡的小游戏。
多数技术团队把需求量当作重要的指标的时候,作为业务方的感受就是这样事儿的:

“你这菜不好吃。”
“可我们量大。”
“你这菜不好吃,也不卫生啊。”
“我们会努力在更短的时间内提供更大的量。”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真正理解用户的需求

绝大多数的技术团队是不具备“理解用户需求”能力的。
早些年企业内的技术团队以及做toB软件产品的软件公司是没有“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有的只有“业务分析师”。随着过去10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以及乔布斯的带货,“产品经理”这个职位逐渐被业界所熟识,产品经理的职责恰恰就是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并将需求用良好的设计和功能实现出来。
目前软件产品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淘宝、微信、微博、抖音、B站甚至招商银行APP都在影响并塑造着每个人对软件产品的期望,15年前,通过表单进行数据操作就已经能满足很多业务场景了,而2022年别说一个超大的、填写不方便的表单,就算是不支持多端数据同步都已经会被吐槽了。
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下,B端产品的打磨也会越来越像C端产品,除了功能之外,效率、体验甚至配色都是需要考量的要素。而且更麻烦的事是B端的业务产品由于有复杂的业务逻辑在背后,平衡复杂的业务逻辑和出色的用户体验就变成了一件更加困难的事,所以目前优秀的B端产品经理真正是一将难求。
正如在上文中提到的“领域专家”,每个领域的专家都会有一些自己的“独门秘籍”是不为外行人所知的,而且由于“知识的诅咒”的存在,他们也很难将自己这些“秘籍”讲得出来。

比如电子商务里的“退款”流程,如果你在设计系统的时候本着“退款越快越好”的原则把系统做出来,我相信从CEO、CFO到客服总监都会对着这个系统骂街,但究竟为什么不好用,就不见得能/会讲清楚了。
那么如何能够做到理解用户,或者说业务用户的需求呢?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精益需求管理的方法论了。

具备基本的成本意识

如果作为一个技术,在产品设计方面一时半会儿无法有突飞猛进的提升的话,至少可以从成本入手去和业务方进行沟通。投入产出比,产出不好算,投入还不好算么?需求的大小估算、耗时、资源投入,只要能逻辑自洽深思熟虑,那就开诚布公地和需求方去沟通吧,投入产出比自然有人会去帮你计算出来。

2、需求变更是无法避免的

频繁地增量式交付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频繁地增量式交付,让迭代周期比需求变更周期更短,毕竟俗话说“夜长梦多”。
如何能够让迭代周期变得更短一些,敏捷开发里的多数方法论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包括短迭代、小批量、自动化、协同模式等等。
如果说有降维打击的话,云原生会是个方向,只不过我自己对云原生也在学习中,而且云原生作为一个还比较新的技术方向,整个业界都还在熟悉和普及中,持续保持关注就好了。
以我自己对云原生有限的理解,它是更高的一层抽象,把资源算力等进行了更好的封装,使业务开发可以更多地去理解业务本身。

3、缺陷是可以避免的

所有的软件工程方法论都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如何能够更早地发现缺陷并修复。
我们在软件工程的课本里早就学习过:缺陷发现的时间越晚,修复它的成本就越高,但反过来却不见得成立,因为提早发现缺陷这件事本身就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在这里面有两个可以努力的方向,一是在软件功能生命周期的更早期发现缺陷,能在开发阶段发现的就不要拖到测试阶段;二是在交付时间的更早期发现缺陷,比如一个一年的项目,在第一个月发现缺陷就比第十个月发现缺陷要经济一些。

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更早期发现缺陷

软件是对业务需求的实现,一个业务逻辑都无法自洽,满是补丁和bug的业务逻辑,如果用软件来进行实现,你得到的只能是一个业务逻辑无法自洽、满是补丁和bug的系统。
如何能够在需求阶段就能够发现缺陷呢?

  • 实例化需求——举例说明,具体一点、再具体一点
  • 验收驱动开发——先说清楚这个功能/系统将来如何测试、如何验收
    纸面上都跑不通的逻辑,就不要期待它能用软件和系统跑通。
    如何能够在开发阶段就能够发现缺陷呢?
  • 持续集成——尽早编译、尽早部署、尽早进行静态扫描修复问题,分支的生命周期越短越好
  • 自动化测试——尽管这个功能的自动化脚本可能还没写,但最起码别影响了基础功能
    测试阶段就不说了。
    以上的阶段都失守了怎么办:如何能够在用户发现之前,我们先发现并修复缺陷?
  • 自动化测试——说得都不想再说了,自动化测试其实就是尽可能地降低回归测试的成本,一遍又一遍地滚,频繁执行、早一点发现问题
  • 持续交付/DevOps——上线之后的监控如果完善的话,流量的异常是能够被发现
    我们终归还是没能在用户发现之前发现问题,用户发现了缺陷,这个时候我们只有最后一个机会了:如何能够尽快让系统回复正常?
  • 持续交付/DevOps——借助完善的DevOps平台和能力,尽快回滚
    如果到这里还是没守住的话,那就等待迎接用户和上层管理者的怒火燎原吧。

在交付时间的更早期发现缺陷

一方面是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更早期发现问题,但也得看这个生命周期的长度,如果沿用瀑布的模型,一个需求分析的时长就有3个月,那发现问题的成本也是非常高昂的。所以——

  • 短迭代的生命周期是必须的——第二点里展开过了,不再复制一遍了

4、软件开发不是高科技,而是沟通的学问

软件开发工程师挣钱更多并不是因为软件开发科技含量更高,而是因为在过去的20年中,电子商务创造出了更高的集中度、更大的利润,社交软件让信息的触达更加精准、广告更加有效。
多说一句,最近的一个只有技术还没有“正经”场景的东西是区块链,人们对它寄予厚望,但除了虚无缥缈的币圈之外,还没有产生能真正影响生产力的应用。
基于这样的认知,会发现一个事实:只要技术不是太差劲,软件产品做得好与坏,更多取决于人与人的关系:项目经理与团队的关系、产品经理与技术的关系、技术与业务、程序员与程序员的关系。

  • 项目经理与团队的关系在PMP里有知识体系,各种管理的书里也有讲如何更加具备领导力,都讲得挺好但又没什么用
  • 产品经理和技术的关系、技术与业务的关系本质上是一样的:是否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领域,并且能用对方能听懂的话互相沟通,不要鸡同鸭讲

可以给的建议

首先是认知,如果你仍然认为需求做得越多越好、需求变更再努努力就能避免、软件缺陷无可避免、软件开发是了不起的高科技,那很抱歉,整个文章浪费了你宝贵的十几分钟。但你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在软件开发这个行业里。

知行合一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干成就是干成了,没干成知道再多大道理也没什么用,我还知道减肥只需要管住嘴迈开腿呢,所以——
认知,首先是认知,当你有了一个特定的认知之后,你会发现处处都是问题:

  • 如何能把需求拆小?
  • 如何能更理解我的用户?
  • 如何能降低自动化测试的成本?
  • 如何能让团队投入额外的精力来做各种自动化?
  • 如何能说服我的用户在开发过程中更投入地进行反馈?
  • ……
    如果进展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寻求问题的答案就是一个人经验逐渐丰富、资历不断成长的过程。

多读书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精益软件开发、看板方法、云原生等等,任何一个名词展开都能找到至少一本书,里面包含了从问题到方法论的全部,只读书进步太慢,不读书的话无知又无边无际,所以以认知为线索,把书里的内容为自己所用,才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