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阅读《群体性孤独》这本书不久后来阅读《劫持》这本书,由于这两本书提及的理念有很大一部分类同之处,因此在阅读《劫持》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脑海里往往浮现《群体性孤独》的“书影”,不自觉的将两者对比起来。
在我看来,两本书的作者谈及问题的角度以及观念虽然很大程度一致,但两本书的结构以及作者的研究方法各有千秋,在这两本书的比较阅读中我也收获颇多。
㈠从研究方式及角度来看
《劫持》一书是基于一位心理学博士20年的临床经验及其作为神经认知科学研究者的脑—电研究成果。
围绕着“数字媒介成瘾”这一主题,作者以社会观察及自己经手的实际病例作为例证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相比于《群体性孤独》一书而言,提供了大量神经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及数据成果作为科学支撑,如大脑α电波等,全书兼具可读性与可靠性。
㈡从全书结构来看
《群体性孤独》一书主要从两大部分——两种孤独与亲密的关系来叙述互联网时代面对面的人们处于群体性孤独的现状,作者并没有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完整描述了我们在这个数据化的时代遇到的问题。更多的目的在于引发人们对“群体性孤独”现象的反思。
而《劫持》一书,作者从对比论述出发来探讨手机等如何对人的大脑进行劫持或操控,如书中一开始的“技术控制”与“被技术控制”,从神经认知科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数字媒介与大脑和人类行为的关系,最后作者也给出了了自己作为从业医师的实际建议,值得借鉴。
二、阅读反思
㈠被“劫持”的我们——“数字原住民”或“数字移民”
如果现在我告诉你:小心,你已经被劫持了!你第一反应肯定是否决!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当我示意你低头看看你手中的东西,你的心中应该了然——是你的大脑已经被你的手机、电脑、iPad等一切电子设备“劫持”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劫持”,甚至相较于日常定义的劫持更甚。
我们似乎成了“臣服”于数字技术之下的“子民”——“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一般指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便生活在互联网与手机已然存在的时代,对于他们而言,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我们通常把90后、00后学生称为数字原住民。而“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一般指因为出生较早,在面对数字科技、数字文化时,必须经历并不顺畅且较为艰难的学习过程者。他们的生活中数字技术从无到有的进程,俨然是从“无互联网或手机的世界”迁入“有互联网和手机的世界”的新居民。我们通常把80年代及之前出生的人称为数字移民。
当然,“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在年龄上没有严格的界限,并不是说是90后你就一定是数字原住民,反之亦然。正如作者书中所说:“在这里我还要重申一下本书的主旨:这并不完全是由数字技术造成的。除了数字技术的进步,很多更为基本的文化因素也扩大了数字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因此,界定我们自身是“数字原住民”还是“数字移民”往往需要考虑个人生活的环境。
㈡不甘愿“劫持”的我们,理应主动出击,做出选择
如今,90后被称为“网生代”,对这些人来说,网络就是世界,他们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00后则浸染更深,被称为“永不下线”的一代。
仔细想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在图书馆自习,把所有要学习的资料放在桌子上,然后坐下,先看一会手机,再看书,但只看了两三分钟,就又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刷五分钟或者更久;不断地刷抖音、微博、知乎这些APP,过去了一两个小时,但什么都没有记住;在认真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手机忽然来了一条信息,或者是响了一声,就会立刻要去看是什么消息,哪怕来的只是垃圾短信;如果不看任何屏幕(手机,电视,电脑等),会觉得无所事事,不知道还可以做什么;在最好的朋友面前,也会拿起手机和其他朋友聊天;在家里,一家人安安静静,找一个自己的空间,看着手机或者平板,彼此之间都不怎么交流;孩子不愿意出去活动,不给他们电子产品玩,会不耐烦,会闹腾;网络上存在着许多键盘侠,杠精,使得整个环境戾气和负能量较重……
我们都说网络改变了生活,带给了我们许多便利。比如我们可以不用去图书馆就能阅读全球的书库,不用出门便可以了解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和朋友们无论距离多远,总能立刻联系到。
但我们也说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网络在中国兴起不过20年,数字媒体也在此基础上迅速膨胀,我们每个人在使用着它们的同时,也在被网络,被数字媒介影响着,直至今日,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少年和孩子,不自知地正在被技术控制,在被劫持,我想摆脱这一困境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自身,主动做出选择,有意识地跳脱数字技术的控制,游刃有余地利用数字技术服务自身,而不是放任大脑在数字海洋中迷失。
有意识地做选择,不要无意识地成为大脑的傀儡。你要意识到你在做选择,你手里握有选择权。被动选择和主动选择的结果全然不同,世界上有很多选择题有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所谓命运属于那些主动选择的,而被动选择的只是因为他们只是想而没有行动,最终只能放任自己的大脑被劫持,停滞不前。
书中作者多次重复,她无意否认数字化给时代带来的进步,但也要清晰地认识到硬币的另一面,即我们如果过度依赖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引起的弊端。
如果读完本书能让阅读者自省,反思自己与人,自己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机器丰富自己的生活,还是在指指点点、上拉滑动中,由网络偷走我们本来就不是无限供应的时间,作者写书的心血才算是没有白费。
选择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选择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被“劫持”的我们,理应做出选择,主动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