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晨
霸凌的行为模式来自于周围的环境
想必不少人都看了最近网络上被火热流传的《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北京中关村第二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持续发酵,一夜间弄得满城风雨。
有人批评学校态度傲慢冷漠,处理不当;有人力挺“受害者”家长,认为应该为孩子“讨个公道”;有人则借机嘲讽,“活该,谁让你上名校”,更有人主张要“以暴制暴”……总之,
校园的安全,关乎每个孩子能否健康快乐成长,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当人们在热衷于细节的讨论与背景的深挖时,我只感到一阵胸口发凉,因为我悲哀地看到:人们只顾着同情被霸凌的孩子,却忘了那个“霸凌者”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可怜虫。
孩子的行为模式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和校园环境制约。这个年纪的孩子,涉世未深,规则的意识尚未充分建立,对于个体之间的善意、尊重与和谐也知晓不深。本来该由他们的家长来承担这个引导和教育的责任,本来他们该在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中,接受到博爱友善等文化的滋养与熏陶。然而,他们错过了,错过了良善、公正等做人的道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建立一个有利有益的融洽的社会关系。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当人们呼吁着道歉与处罚,为讨回公正而亢奋时,似乎不太关心整个事件的处理,对这些霸凌者的人生,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变成另一种适得其反的舆论霸凌?
欠的不仅仅是道歉而是心理与行为的纠正
对于校园霸凌的行为与实施者,我们当然不能姑息。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以挽救为主,如何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而不仅仅是要求道歉或处分。也许可以用一定的社会条款或法律,来约束他们以社会服务的方式和行为,来实现心灵的忏悔。
对自己错误的行为发自内心的忏悔远比口头的道歉要有意义,对自己错误行为的挽回与救赎,远比记过、开除等严厉的处罚有效。
试问有多少孩子从来没有犯过错,或者从来没有对同学有无礼的言行呢?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的几天,我的一个同事由于周末参加了一个国学研修班,心灵受到很大震撼,于是突然记起自己儿时曾经常欺负同校一个智力发育迟缓的小孩。本来以为忘记的事情,其实永远会深藏在记忆中,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的学习与领悟,他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忏悔自己曾经恶劣的行为,要带着遗憾去另一个世界。
但是,当他将自己的懊悔与歉意公开表达后,他的心灵也就得到了救赎。
很多犯过错的人,最缺的是那个宝贵的受教育、明事理的机会。
事件中的每一个人释怀是最好的结局
2015年5月5日,FACEBOOK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故事。
一名34岁,叫做Chad Michael Morrisette的男人,竟收到了曾在高中霸凌过他的人于脸书上发的道歉讯息,而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他说:“那个时候,整个橄榄球队的队员都会霸凌我,我也曾被不只一个人,而是多达6-7个人跟踪、骚扰、侮辱与威胁。每天性命都受到严重威胁!”于是,他决定搬家到加州。之后,他也特意把自己身心的创伤抛在脑后,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一直到5月5日,他收到这突如其来的脸书讯息,才回想起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那段时间真的很难熬,他连下课期间要走到另一间教室的路途中,都必须由师长或朋友陪同,最后不得已举家搬走。
当他收到这样的意外讯息,心里真的很感动,也不禁流下了眼泪。他分享说:“这简短的留言,打开了我一直潜藏在心中的枷锁。”
“嗨,Chad!我最近跟10岁大的女儿谈到霸凌行为。她问我年轻时有没有霸凌过别人,我很难过地回答说,有。这让我回想起高中时,我对你真的很坏,很坏!我想郑重向你道歉。如果我们住在同一州境内,我想面对面向你道歉!我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但我还记得就是了,所以我很抱歉!”这是当年霸凌者发自肺腑的言语。
Chad也说,他对于留话给他的Amundson 并没有特别印象,因为当时实在太多人欺凌他,要一一指名道姓也不太可能。
从Chad的表述,我们可以感知,霸凌行为对于他人会造成多么深刻的阴影,可是,幸好有这个温馨的故事,提醒我们不管如何我们都该以最基本的“尊重”,给予彼此应有的良善。
这名父亲不只为女儿立下了好榜样、让受凌者心中能够释怀,也学会改正自己的过错。虽然这个道歉留言晚了整整20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内容系国学妈妈微信公众号(微信号:gxmm777)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