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飞絮的季节,是风伴着柳絮飞舞?
还是飞絮在自由浮动?
观此景,你的心是否也跟着在跳动?
五毒♀贪 嗔 痴 慢 嫉
“佛教说到三个主要的烦恼:贪欲、嗔恨和愚痴,与这三者中又发展出嫉妒和烦恼,这五种合为『五毒』。三种看待烦恼的方法:正念间隔、清晰照见、放下。”
––《佛陀佛陀请开门》竹庆本乐仁波切
※※※※※※※※※※※※※※※※※※※※※※※※※※※※※※※※※※
三无漏学,佛教术语,指戒、定、慧三学。出自《楞严经》卷六:“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教认为,世间的其他宗教与学问,都是有所缺憾,苦乐夹杂的,虽然看似有益处,但是随著因缘变迁,就会转变成烦恼,所以称呼这些学问为“有漏”之学。“无漏”,意指没有缺憾,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止息烦恼。而三无漏学,即是达到解脱烦恼,得到漏尽通的三种修行方式。三无漏学是八正道的总结,其中包括了持戒、禅定、智慧三者,亦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分别对治人的贪、瞋、痴三毒,最终可以解脱烦恼、究竟涅槃。三者彼此加强,缺一不可,而且相辅相成。只要精进修行三无漏学,必定可以达到最终的解脱之道。三学是对付三毒之法。防非止恶即为戒,戒能伏贪爱心;息虑静缘即为定,定能伏嗔恚心;破恶证真叫做慧,慧能伏邪痴心。
因果关系♀前世 今生 后世
“过去因+现今缘=苦痛。业的源头即使心,是能产生行为和言语的心念,因为有了这些心念,便产生了结果。”
––《佛陀佛陀请开门》竹庆本乐仁波切
※※※※※※※※※※※※※※※※※※※※※※※※※※※※※※※※※※
佛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佛法讲的因果是讲三世,认为生命是连续不断的,不是现在这一生,佛在别的经典里答覆过这个问题。有人问过佛说,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人做好事,结果却那么惨呢?佛说因为他过去的恶业还没有报完,所以先还这个恶报的债。他现在又做好人又做好事,那是将来或他生来世要去收帐的。
知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持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正念间隔♀退离 安忍 正见
“『正念』的意思是说『记得』去观看,『记得』去观察,『记得』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慈悲,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分别智和方便善巧……正念间隔三种禅修方法:退离、安忍、正见。
第一『退离』指的是锻炼自己当下生起的每个情绪中抽离,在自己的情绪之间,制造一个间隔(空隙)。
第二『安忍』的精髓就是持续观照自己的情绪,此时我们将情绪视为与自己是分开的,并且不对它做出回应。
第三『正见』是说,我们对情绪的实相或本性的有著纯正的了解。”
––《佛陀佛陀请开门》竹庆本乐仁波切
※※※※※※※※※※※※※※※※※※※※※※※※※※※※※※※※※※
『六度万行』1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2持戒(六度里面的持戒是要我们平常守法,并不单指受持五戒,十戒,这是根本戒)3忍辱(忍耐)4精进(精是专精,进是进步)5禅定(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包括世间和出世间禅定6般若(般若智慧)
『六度万行』中的『忍辱』是六度的重点内容。我们经常说“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这就是信心有逆。其二敢为佛法挑担子,荷担如来正法,承先启后,在滔滔浊世中,要有承担的精神。要顶天立地的站起来,为众生的慧命,而生存而奋斗。这样的精神需要无比的忍辱,无比的牺牲,所以要懂得忍辱度,要懂得布施度。
情绪照见、发下♀保持觉知
“『清晰照见』的意思是整个书面变得非常清晰鲜明,次处指的是我们正在体验的那个情绪,以及让情绪從从中出现的整个背景环境。”
“『放下』需要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试着一点一点释放,使它的强度日渐消减,最后变得很容易处理; 第二阶段,我们需要在更细微的层面上努力,逐渐把残存余痕抛于身后。
『保持觉知』就是处于当下、观察当下发生什么,其他什么都不必做。”
––《佛陀佛陀请开门》竹庆本乐仁波切
※※※※※※※※※※※※※※※※※※※※※※※※※※※※※※※※※※
禅宗祖师有四句话:“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处处留心发现观照内心的自己,放下我执,逐渐让自己的心清净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