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了北京四中名师兼西城区兼职教研员连中国老师上的一节公开课实录,受益匪浅。
课前激发环节,连老师以《西游记》第二回中孙悟空听课状态“抓耳挠腮,眉花眼笑”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语文课堂的实质是师生间的共同精神生活,要彼此照亮,要在精神思想上动起来。
然后让学生自谈这节课想收获什么,师生共同确定课堂目标与重点。让学生自己确立研讨内容,我觉得这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要有充足的储备,要非常了解教材与学情,并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住课堂的方向,节奏和重心。
接着师生共同以读文句和提问探究的方式深入研讨屈原与渔父的三次对话,教师在不经意间展露自己的才华与思想,与文本浑然一体,将自己的人生阅历与形象塑造成为站着的,活动着的,会呼吸的立体教材,以自身展现先贤屈原的精神并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深度思考。
最后一个问题将思考引入高潮,《渔父》文中为大家提供了三种处世方法,你会选择哪一种呢?结果,有一个学生没有举手,而是坐在位置上激动地说,我选择第四种,老师追问,第四种,是什么样的路?生答:是改革!
出乎意料,震撼人心!教师的精彩呼唤出学生的精彩,更呼唤出学生心中“人”的精彩,让学生读懂了文本,读懂了作者,读出了当下和自我,语文学科素养在这样师生相长中得以展现与提升。
连老师不愧是名师,把握课堂的功力从此实录中可见一斑。作为新人,还是要多多学习。
附《渔父》原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