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郑也夫的这本著作,深深地被其犀利的文笔所吸引。不同于第一次的从头到尾般的阅读,这次直接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阅读。
书的附录,收藏了几篇他与各路学者相互辩论的文章。跟作者打擂台的不仅有我们熟知地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也有早已逝去的王小波。就如作者在文中说的那样——对于一个棋手来说,最大的遗憾并不是输赢,而是已经开局的棋永远封盘。作者在收到王小波信件的5天后,得知王小波去世的消息,当我读到这里时,唏嘘不已。虽然在某个观点上他们存在着分歧,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俩的猩猩相吸。
《代价论》的主旨就是一个,我们人类获得任何一种文化、制度、技术乃至进化时得到的生存优势,都需要付出相应地代价。这些代价有的是可以看得见的,更多地则是看不见的。
比如说进化
提起进化,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达尔文只是在书中结尾部分用到了“进化”一词,在其正文中并未出现进化一词。达尔文可能没有预料到"进化"一词给后来学者们带来的一系列误解。
当我们用进化一词来形容一件事情的发展时,会本能的相信,这件事应该是从初级阶段慢慢发展至高级阶段,这个过程是连续性的。这是“进化”一词的应有之意,但它却不适用于我们人类的演化过程。
人类的演化过程从来都不是连续性的,更不可能是上帝预先设计好的——从爬行到直立、从发出几个简单的音符到掌握一套复杂的语言系统。
演化的本质在于适应,适应的标准是够用就行,用百分制打分的话,适应代表的线是60分,而不是100分。当物种的某一方面特别厉害时,就证明其极度地依赖当前环境,这产生的后果就是一旦环境发生些许变化,该物种会因为无法适应,而被灭绝。
同理,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仅仅依赖一种技能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淘汰。
所以人们常说,白天工作时间并不能使自己有钱,能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的时间是下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