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英国一位GP詹姆森.帕金森(James Parkinson)医生发表了一篇名为《震颤性麻痹》的论文。文中描写了六位具有静态性手指颤抖,动作迟缓,身体佝偻,走路成小碎步擦着地向前冲等共同症状的老人,但其感觉以及智力均正常。为了纪念这位医生,以这些症状为特征的疾病被命名为帕金森氏症。
现在,距离第一次被报道过去了将近两百年时间,然而,我们并没有彻底了解和战胜这种疾病。反而,由于环境恶化以及对基因的进一步了解,越来越多的致病因素被发现。问题越来越多,解决办法却进步缓慢。
研究帕金森病切入点如恒河沙数,但我想,研究一种疾病最终的目的就是找到治愈它的办法,达到这个目的之后,其他增进了解的研究或许就只是为了满足人类好奇心了。对于帕金森而言,其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现来总结一下我微小的想法。
不管临床症状如何复杂,帕金森病人非常一致的病理改变是尸检中发现脑内黑质(substantia nigra)的黑质细胞有黑色素淡化现象。
在正常人的大脑里,黑质细胞可以分泌多巴胺(Dopamine),传输至纹状体(Striatum),进一步从纹状体发出信号调节大脑皮质,丘脑(thalamus)与锥体外系统(extrapyramidal system)的讯息,从而控制各个肌肉最终产生协调的动作。在帕金森患者的大脑里,由于黑质细胞减少,多巴胺分泌也减少,于是整条传输线路受到影响,导致最终无法产生协调的动作。所以帕金森患者最主要的症状都是基于动作不协调,如颤抖,小碎步,佝偻姿态,动作徐缓。
由上可知,黑质细胞的死亡是帕金森发病的关键步骤。若是可以找出原因,或许我们可以找到根治方法。宏观上来讲,现在已知的致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PARK3,PAKE4,LARRK2,PINK1等基因突变导致黑质细胞内错误蛋白质堆积从而可能会最终导致黑质细胞死亡),环境因素(重金属,杀虫剂对黑质细胞存在毒性),自身因素(外伤等亦会引起相应结构损伤)。此类种种因素,虽然都有一些证据显示其可能与帕金森发病机制有关,但肯定性尚无定论。但大部分科学家相信,无论是怎样的宏观因素,最终导致在细胞层面这个微观的世界发生了类似的分子生物学过程,才使这么多生活环境,遗传背景各不相同的人会发生相同的疾病。就好像一件连环凶杀案,表面上看起来受害者毫无关联,但细细探究,会发现受害者们存在着凶手选择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