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首先映入我脑海里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不愿意写淡薄亲情类似的话题,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家庭里,体会不到“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的悲怆之感。可是,主人翁棉花糖年纪轻轻,大过年的却整天愁容满面,忧心忡忡。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缘为情所困。不过此情乃亲情,而非爱情。
前两天是棉花糖的爸爸生日,可生日却过得冷冷清清,甚至气氛有点僵。很多工薪阶级都会很无奈,尤其是在重要节日面前,不能在父母跟前尽孝,作为父母也都能体谅子女的难处。但是,棉花糖的大姐和二姐都是个体经营户,不存在时间束缚的问题。事前,她们也商量了怎么跟父亲过生日,可是,事到临头却一个个都没有回家。如果真的遇到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能推脱,棉花糖也不会非常伤心。棉花糖说她的大姐和二姐为了别人无关紧要也可随后处理的事情忙前忙后的奔走,却丝毫没有考虑过父母等待子女回来的心情。晚上,棉花糖和父母左等右等,等到八点多的时候,两位姐姐才前后回家。后来,棉花糖认为两位姐姐会在家里多陪伴父母一会儿,和他们说说知心话。谁知,吃完蛋糕,就开车走了。这也难怪,棉花糖会心寒和伤心,甚至怨怼她的姐姐。
棉花糖对姐姐们滋生这种不满的情绪,其实是在替父母抱不平。棉花糖说的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身边非常的常见。“空巢老人”、“空巢乡村”和“孤独老人”成为时下的人们话题。养老院、敬老院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现在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我们对待亲情的态度是否也在发急剧的变化?“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五千年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但是,很多年轻人所谓的“孝”,指的是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现在基本上很少有哪些个家庭的老人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得到满足和保障之后,人就会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大千世界,丰富多姿,变化神速,令很多老人们目不暇接,也让他们有种与社会脱轨,赶不上趟儿的挫败之感。久而久之,他们愿意偏居一隅,没有了像年轻时候的社会活动,或者社交圈只局限在邻里,所以,精神的寄托就开始转移到子女身上。很多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喜欢儿女们回家的时候陪陪他们说说话,而不是每个人抱一个手机。就算年纪再大,干活再累,可是只要儿女们吃上一口他们做的饭菜,他们就会非常满足。
他很多年轻人说:“我在外面拼死拼活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就是希望家里的老人们能够丰衣足食?我既然没有一个好爸爸,不就得一切靠自己?现在房价蹭蹭的往上涨,我整天在家陪老人,还怎么养家糊口?”这种理由多如牛毛,我在此就不一一列举。这些借口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只不过为自己的不孝行为穿上华丽但冠冕堂皇的外衣。为什么我们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为自己的另一半费尽心思,为游戏可以通宵达旦,玩物丧志,就是不能为父母匀出一点点时间呢?当你和朋友打麻将,打牌的时候,是否想过要努力奋斗?当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不高兴,你倾尽所有博其一笑的时候,可曾想过为父母做一件事让他们开心?但你沉迷游戏中无法自拔,甚至精神萎靡的时候,是否考虑过自己的工资只能应付日常的生活开销?
亲情不是你来看我一眼,随便应付几句话就可以良性维持下去,它需要我们真诚对待线两头的彼此。还记得《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吗?“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团团圆圆”。莫让亲情形式化,趁着父母健在,常回家看看,陪他们唠唠嗑。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