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十节课重点讲述了一个观点,
就是专业父母要给予孩子安全感,
首先父母要清除自己内心的焦虑,
修复自己的安全感,
只有父母拥有强大自己的内心,
才能给予孩子需要的安全感。
再下来我提出了教育的框架,
九个字归纳:
划底线、设目标、给自由。
划底线就是让孩子明白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比如说当一个遵守规则的、三观正确的好人;
设目标就是尊重孩子天性的前提下,
分阶段设定合理可达成具有挑战性目标,
帮助孩子养成独立性;
给自由就是在底线和目标之间,
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支配权。
我觉得樊登说的一个比喻很形象,
他说父母应该当一个导游,
导游的责任是介绍,
把这个世界的现在、过去、未来一一告诉孩子,
剩下的就交给孩子去体验了。
而有些父母则像黑导游,
把孩子带到指定的高额回扣商店,
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消费。
代替性父母是一种典型黑导游,
他们代替孩子选择代替孩子做作业代替孩子买房子娶老婆,
他们没有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
他们一手包办了孩子刚独立完成的人生体验,
看起来孩子似乎很舒服,
可是悲剧的是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
孩子最后变成了妈宝男啃老族。
所以如何给自由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
管的太多孩子失去自由选择权,
管的太少则父母失去安全感。
我个人的建议是父母要有勇气拓宽自己的大脑舒适区,
什么是舒适区?
我举个例子,
有的父母习惯性吼叫,
一看到孩子赖床作业拖延就焦虑的不得了的大吼大叫,
一看到孩子考试低于90分就觉得完了完了这孩子没救了,
一看到孩子题目做不出来就忍不住发飙着急报补习班,
对这些事情发怒是因为父母的舒适区太小了,
其实是内心焦虑感的一种表现。
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适区?
其实很简单,
就是要忍受自己的焦虑。
举个栗子,
我的朋友黄牛曾经说过他如何治疗他女儿的拖延症,
就是他只提醒女儿一次,
女儿不起床也不管她,
结果女儿被老师当众罚站了二次,
从此之后,
他女儿的拖延症得到了有效的疗愈。
在这个过程中,
黄牛也忍受了来自父母和老婆的压力,
(实际上拖延症也是她们一手促成造成的)
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
就是说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的就让孩子独立完成,
不要养成孩子的依赖性。
事实上,
很多父母是担心孩子会受罚,
所以代替孩子做他能够做的事情。
我相信这是最大的误区,
因为怕孩子受罚而代替孩子,
结果孩子产生了依赖性,
这就是父母需要拓展舒适区的理由。
很多时候,
父母是受到这个社会其他人都这么做,
所以我也要这么做的影响,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报了几个班,
心里就产生了焦虑,
不行我无论多么一定要多给孩子报班,
不报班我就难受,
这就是大脑舒适区太小,
没有自己坚定的原则和定力,
走入了人云亦云的误区。
拓展舒适区的办法很简单,
父母要有勇气相信孩子,
凡事先让孩子先尝试,
允许孩子犯错误,
从错误中成长,
允许他每天进步一点点,
按照他的节奏,
父母不要拔苗助长。
我是南星教育中心林老师
每日原创家庭教育文章第一年第一百九十二篇(总第192篇)
欢迎留言互动
201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