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1 春天里,我们都是追梦人
春风恣意,流云缱绻。三月伊始,新学期伊始。这是正式搬入新校区的第一个工作日,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砖,新的瓦,新的楼房,新的天地,新的征程。
新校区的建设尚不完整,只有乳黄与锈红相间的楼房和学生蓝白相间的校服,给这新的校园增添了几抹色彩。校园还没有绿化,整个校园还没有一棵树,一株草,更没有一朵花。但在这远离城市的地方,似乎离天空很近。在教室上课,抬眼可见月亮挂在对面教学楼的上空;坐在办公室,可看到蓝天上的流云;走在操场,可看到飞向远方的飞机红色的机翼,听到飞机轰隆而过的声音;傍晚,可见到晚霞落满校园。
一切都会慢慢熟悉起来,一切都会渐渐完善起来,我并不着急。我对学生说:“春天,在我们心里!”
在这万物生长的春天里,在这恣意的春风里,你们是时候该奔跑了。奔跑着,去唱春天的歌谣;奔跑着,去追一个关于远方的梦。就像电影《小鞋子》里的男孩,为了给妹妹赢得一双新鞋,在赛场上努力奔跑;就像《阿甘正传》里的阿甘,用奔跑的姿势来摆脱伤害与迷茫,用奔跑的方式赢来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与羚羊,为了生存的梦想每天都在奋力奔跑……
所以,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我用《春天里,用力奔跑》开启,像一个仪式,让你们写出心声,说出决心,为你们起跑助力。在这新的征程,在你们奔跑的时候,我会一如既往的陪伴、守望、呐喊、鼓掌。
春天里,用力奔跑吧!这个春天的用力奔跑,是为了让青春不留遗憾;这个春天的用力奔跑,是为了迎来夏天的安然;这个春天的用力奔跑,是为了下一个春天的花满园……
而我知道自己的奔跑,不过是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传说中宽阔的大草原……
花开了,我就会回来
一到春天,我便惦念着昔日的院子了。惦念着院子里的那些花树,它们一定在春风中纷纷盛开。而我,不愿错过每一棵树的花期。只是,忙于琐事,也久久未动身。
今天,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下午,我从城东到城西,穿过喧嚣的街市,回来看那些花树,犹如探访老朋友。紫玉兰、红叶李、木瓜海棠、垂丝海棠、金合欢、晚樱、紫藤都是在春天开花的,只是有的可能已经开过了,有的还未开,不知我今天会遇见谁的盛放。
一进院子,便见拐角处的垂丝海棠开成了一片粉色的花海。我简直要欢呼起来了,还好来得及时,没有错过院中春天里最盛大的花事。
停了车,迫不及待地走近这一片花海,在花下流连。千朵万朵的花啊,在春风中摇曳,如此隆重地庆祝春天。衬着蓝天,衬着白云,衬着绿柳,伴着鸟语,伴着花香,伴着蜂舞。
这几株垂丝海棠,每年的春天,花期都会如约而至,一期一会,从不辜负。以往住在这里的时候,每天路过,都要细细欣赏,也从不辜负。每一年,从花开到花落,我都会拍下许多照片珍藏。今天也一样,为它们拍了许多照片才离开,去探访院中其他的老朋友。
金合欢也开着,满树金黄,柔软的小绒球缀满枝头,但颜色已稍许淡了些,不像刚盛开时那么明艳。两株紫玉兰,一株已开过了,树下落英缤纷,另一株顶上还有一些未落的花儿,仿佛是为了等待我的到来。而红叶李和木瓜海棠,等不及我来,便已凋落。有些美好,注定是要错过的。
再见了,花儿们;再见了,老朋友们。往后花开了,我还会回来!
3.2 “花痴”
早晨回来时,买了一束花,我只知道这细碎的小花是石竹,但卖花的人说叫相思梅,一下子让这普通的小花变得诗意浪漫起来,仿佛还有个什么缠绵悱恻的故事。回到家,在厨房忙活的马先森说他买了很多花。我们不约而同,不过他买的花(棠梨花)是用来吃的,我买的花是用来看的。这或许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吧。但管它的呢,做自己喜欢的事,买自己喜欢的花,管它是用来吃的还是用来看的。
不过宋朝的男人可不一样,他们爱花,还爱戴花。今天看了一篇题为《戴花的欧阳修》的文章,里面写到宋朝的男人戴花,是普遍的习惯。“三月来时,你会发现,每个宋朝人头上,都顶着一朵花,走在热闹的春天里。 ”作为一个现代人,真的很难想象,尤其是一个男人,头上戴着一朵花,走在热闹的春天里,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不过,应该很美好,也很可爱。据说身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欧阳修更是个“花痴”,“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他要将洛阳的所有花都看过,与春天告别时才觉得容易一些。他在家里要有花;在政府机关工作,也希望有花。公务员一边喝酒,一边看花,一边处理公文。如此有情怀有情趣有诗意,让忙忙碌碌、苟活于世的现代人情何以堪?
学过、教过欧阳修的许多诗文,并不觉得他有多特别,而读过这篇文章后,忽然对这个头上戴着花走在春天里的“花痴”有了好感。
3.3 观影记
《流浪地球》这部影片热映有一段时间了,可我一直没去看。一是作为文科生的我,一直对科幻电影的兴趣不高,二是一直都不是喜欢追热点追风的人。
可是开学以来,不断听到与这部电影有关的话题。一是学生开学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上,领导的讲话提及了这部电影,当问及学生春节期间最热的一部影片时,我竟然没想起是《流浪地球》,瞬间觉得自己仿佛落伍于时代。二是后来在办公室,一个年轻的同事问我看了《流浪地球》没有,我说没有,她说:“值得一看,你应该带你姑娘去看一看!”
这么说来,是应该去看一看了!于是在手机上查看影讯,幸好几家影院都还在放映。这不趁着周天,姑娘和我都有一点时间,我们便奔赴1895影城。
由于是午间两点的电影,错过了午休时间,我好几次差点睡着,一旁的小妞却看得津津有味。虽然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但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拍得不错。
影片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亲情。当看到刘培强和儿子隔空对话时,被戳中泪点。为了拯救地球,刘培强把四岁的儿子刘启托付给孩子的姥爷韩子昂,自己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流浪地球”任务,一去就是多年,父子关系疏远,刘启对父亲丢下自己一直心存不满。刘启长大后,一次带着妹妹韩朵朵偷偷跑到地表,结果遭遇危险,姥爷为了寻找他们也来到这里,在参与救援时不幸遇难。为了阻止地球坠入木星,无数人展开救援,包括刘启父子。在他们的最后一次隔空对话中,刘培强向儿子表达他的愧疚,刘启也终于释怀,其实内心对父亲是有多强烈的爱与不舍。然而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梦想,这个伟大的父亲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令人感佩。
另一个令人感佩的地方,便是人类的勇敢和毅力。在灾难面前,在救援面前,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执行任务的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百姓,无一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勇敢与毅力。正是这样的品质,带来了希望。希望是什么?曾经在课堂上老师问韩朵朵的时候,她说不出,然而当她经历了危险与灾难、经历了亲人的离散后,她深深明白:“希望就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地球要去流浪,人们都想回家。
“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
3.4 枝上的春天
春到人间草木知。
窗外的梧桐树枝上,渐渐长出了新叶。
最喜欢新叶的颜色,是一种浅浅的、嫩嫩的、柔柔的绿,像是初生的婴儿,阳光下如此干净又明亮。
每天不知道要看多少遍窗前的这两棵梧桐树。来回的时候看,站在窗前的时候看。看叶子渐渐从芽苞里钻出来,看阳光在新叶上跳舞,看新叶一点点长大,看小鸟在枝上跳来跳去,看春天一天天经过。
熊培云说:“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星空也在仰望我们”。不知道在我注视春天的时候,春天是否也在注视着我。
3.5 追文字的人
在梅子的文章里读到她因为读熊培云,把书中涉及到的世界经典电影刷了一遍。
我假期里也一直在刷经典电影,不过都是刷豆瓣评分高的。我很想知道,熊培云的书中会涉及到哪些世界经典,他又是如何思考这些经典的。
好几年前看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的时候,也看了书中涉及到的一些电影,如《美丽人生》、《勇敢的心》等。记得当时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很大,直到现在,他的“自由在高处”,一直是我用以平衡内心的一剂良药。
熊培云的文字是我喜欢的,硬朗中不失柔软,厚重而不失轻盈,理性中兼具感性,那些关于故乡的、自然的、自由的、自我的、爱与美的、电影的文字,都能让我如同听到自己内心说不出的声音。
不知这些年,他又写了些什么。于是在当当上搜寻,买了他的《追故乡的人》和《慈悲与玫瑰》。
今天,书到了,有些爱不释手,不知先读哪一本,似乎两本都想同时读。于是先读了两本书的序,未成曲调先有情,每一页上都有想要反复咀嚼的文字。
这些文字,是这个春天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也是这个春天最好的朋友。
3.6 惊蛰
又是一年惊蛰。蛰伏一冬的小虫子在这一天开始醒来。每年的这个节气,总会想到,惊蛰的一声春雷,惊醒的不仅是小虫子吧,自己沉睡的内心也该醒来了,可是转念一想,仿佛内心一直也没睡。
《大地上的事情》的作者苇岸说:“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其实我看春天这江山还是不易坐稳的,这不,今天虽然没打雷,但气温骤降,还下了点小雨,大家又裹上了厚厚的羽绒服。往日路上开得的花枝招展的花儿今天也冷得蜷缩了身子,未走远的冬天仿佛又卷土而来。
晚上坐在炉边烤火、看书,忽然听见外面噼哩啪啦的声音,莫非是又下雨了?但春雨似乎不会弄出那么大的动静,难道是下雪?我推窗看,窗外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到,隔着防护拦,伸手也触摸不到,又懒得下楼去看,于是便在手机上看天气预报,显示是下雨,又看了看朋友圈,有人说下冰雹,有人说下雪米米。我于是下楼看个究其,原来真是下雪!只不是轻盈飘落的雪花,而是天空砸下来的雪粒子,直砸得草木有声,梧桐树的嫩叶忽闪忽闪。
哦,惊蛰,真的是惊人又惊心啊!
3.7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下午回来的时候,小雨初歇,不急着上楼,便在院中独步寻花。原来这个院子里也是有很多花开着的,我遇到了迎春花、桃花、梨花、紫荆花、玉兰花、梅花等,在雨后开得尤其清雅。
一直怀念旧居院子里春天的繁花,不曾想这里也是春色满园。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你要记住的道理。
今天,读完了熊培云的《追故乡的人》,这是一本摄影文字集。作者只用了二十多天来写作此书,相当于一气呵成,我读此书,也近乎是一气读完。能一气读完的书,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吸引力,让我一读成瘾,须读完方可放下。
在书中,“故乡”是个广泛的概念,既指地域上的故乡,又指其他领域上的故乡,比如思想的故乡、文学的故乡、精神的故乡等。熊培云说自己既是一个追故乡的人,又是一个走不出故乡的人。未及和已有,矛盾又统一,由此,“故乡”成了他生命中如影随行又牵牵绊绊的存在。
作者出生于南方一个小村庄,大学毕业后曾做过新闻记者,尔后在南开大学任教,任教期间长期在国外访学,这些经历在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曾经的新闻记者的身份让他有随时拿起相机记录生活的习惯,也让他拍的许多照片都能讲故事。在书中,前半部分写故乡,后半部分写远方。读他写故乡的文字,仿佛一种回溯,让我也随着他的文字去怀念自己小时候生活过的那个故乡,许多情景在记忆中模糊而清晰。对故乡曾经的美好回忆与故乡如今的面目全非,构成了永远的乡愁,在作者与读者的心中都消散不尽。而之所以热衷于远方,其实也是在追寻故乡,追寻一种诗意的、美好的栖息。读这部分图片与文字,让人向往作者走过的那些远方。读书的意义就在于,文字能让你如同经历,身未动心已远。
因为是一本摄影文字集,作者说摄影是做减法的,所以相较于《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更为克制与轻盈。在我看来,克制是有,但轻盈只是相对而言。对于像熊这样一个思想者,文字中不可或缺厚重思想的参与。尽管一向喜欢雪花的轻盈,然而如大地般厚重的文字更能接近真实,更能触及灵魂,这或许就是吸引我一气读完的原因。
作者在后记中说,写这本书是受到维利.罗尼《这一天》的触动,我因《追故乡的人》的触动,也希望有生之年,会有一本自己的摄影文字集。
追故乡的人,亦即追梦的人,追美好的人,追诗意的人。愿你我都能成为这样的人。
3.8 节日记
不知是女人们觉得“妇女”太过于普通,近乎卑微,还是男人们内心发现,口头讨好,这个节日,不知什么时候已大张旗鼓地改换成“女王节”、“女神节”。每个女人真能成为别人的女王或女神吗?答案非也,且把半山浮云,换作浅吟低唱,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要做,也要做自己的女王或女神。
今天早上四节课,累到无力。下午工会组织游公园,和朋友们一路奔去,游园大部队已走远。春天已经来了,天空飘着白云,也飘着风筝。柳枝绿了,春水也绿了。海棠开了,樱花也开了。和三两美好女子,悠哉悠哉走在湖边,不过节也欢,何况是过节。
既是节,怎能少了礼物?没人相送,就自己犒劳自己,一年有几个妇女节?于是,呼呼喳喳又把车往街上开,停了车去逛,买了新衣而返。
晚上是家庭时间,女友们各有安排。一个要请帮自己带娃辛劳的母亲,一个要陪请假回来过节的宝贝,我也要去赴一个节日宴。马先森和他的朋友们以节日的名义,一起宴请各自的女神,于是有了这五家人的小聚。男人们自带幽默感,听他们聊天、互怼,不用插话,光笑就笑了一晚。真是应景啊,哈哈……
雪小禅说:“哪有什么女神女王,都是在柴米油盐鸡毛蒜皮中寻找那一点点诗和远方。但愿,老来优雅,有腔有调,不失理想,依然有光。”
我看也是这样。
3.9 读《慈悲与玫瑰》
慈悲,是熊培云对人世的态度;玫瑰,是他对浪漫、美好生活的追求。
《慈悲与玫瑰》是一本思想性极强的书,书中的文章,有随笔,也有一些时事评论,读起来不像《追故乡的人》那么轻松。甚至有些关于社会和政治的评论,被我跳过了。然而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欢,因为在丰富的文字中,我捕捉到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声音和画面,也感受到了思想的魅力,触碰到了一个孤军奋战的灵魂。
是的,正如这本书的封面上所写的:“致敬所有孤军奋战的灵魂”。这本书,是一个孤军奋战的灵魂向另一个孤军奋战的致敬,当他们相遇,当他们彼此懂得,我相信他就不再是一个孤军奋战的灵魂了。
有人说熊培云是悲观的,他对于当下的社会是悲观的,其实他的悲观正来自于他的慈悲,对于卑微的生命、对于底层、对于弱者,他充满悲悯,他希望这个时代能够更好一些。他热爱文字,把文字当成一种使命,通过他的笔,他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而这个疗救,包括自救与救他。
从书中可知,这里面收录的许多文章,都是他曾写在微信公众号里的。于是找到他的公众号,循着文字的踪迹,似乎看到他一路坎坷向前。公众号里的文章经常被删,他却说,每删一篇文章就唱一首歌。如此温柔地反抗。点开他的歌来听,听不出年龄感,声音如同一个少年。
一个有良知的思想者,面对现实的种种荒谬,无疑会有无力感,有人因此退而求其次,而熊培云说,因为无力,所以执着。他坚守着文字的阵地,哪怕孤军奋战。这本书,应是读者向作者的致敬。
这样一个博闻强记,有着深厚文字功力的人,其实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谈电影,写游记,都可圈可点。他说他的写作还未真正开始。希望以后读到的,是他更加轻盈的文字。
加缪说:“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生活”,熊培云正是这样做的,无论遭遇什么,他还是满怀热情地生活。
读一本书,就是看见一种生活。
3.10 花开的消息
学生芳告诉我,她在朋友圈看到后海的梨花开了,她说,老师有空可以去看了。
花开的消息如此美好,却让我有些惆怅。因为明明知道花开了,却不能立即动身去看,花开不等人,也许又要像去年一样错过花期。
不能立即动身,也不仅仅是没时间。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那些曾经一起看花的人呢?
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其实,陌上尽是看花客,真赏寒香有几人?自己或许也只是贪恋那一份赏花的悠然。
对花与对人一样,随缘就好。
3.11 起风了
每个星期一,都如同着了黑色。
六点不到就起床,天不亮就赶往学校值班。开了一个又一个的会,一件又一件事扑过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怎么办呢?快被工作与环境困住了。
想起一段很治愈的话,熊培云在报社工作的时候,他的一位的兄长曾对他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这就是他所谓的“自由在高处”。
这个地方虽然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朵花,好在,还有辽阔的天空……
3.12 对春天的深情
“花期如约,不迟不早。小心翼翼的喜欢,迫不及待的绽放。太美好的事物难免让人心碎——爱情、烟花、春天、青春,它们都一样,短暂而美烈,来不及细品,稍纵即逝。但我如此迷恋这令人着迷的美,在花树下看花发痴,不愿耽误春天的每个瞬间,请让我此时,度秒如年。 ”
“请给我一张春天的说明书,我希望那上面有我。春意绽绽,我心隐隐,要把春天每秒当十秒,好好过,好好过~~太快太绝美的春天总让我恍惚,我宁愿当春天的情人,寸步不离。”
这两段文字来自雪的微博。
这个春天,每天都会打开她的微博,看看她对春天的表白。这个内心如少女般的女子,真是把日子过成了春天的模样。她赏花、写字、拍照、撸猫、煎茶、烙饼、煲汤……她是美食家,也是艺术家,她的艺术来自于她的生活。每天她都要给春天写情书,从她的文字里,感觉得到春天里她内心繁花锦簇般的欢喜和对春天的深情。
3.17 樱花记
樱花开起来,完全像是疯了般不管不顾,连叶子都没长出几枚来,花就迫不及待了,一团团、一簇簇的,开在枝上,如此热烈,完全像是被春风一把火点燃,便开始熊熊燃烧。
田野里、小河边、长廊上、屋檐下,随处可见盛开的樱花。
我尤其喜欢这些开在屋檐下的樱花,花影扑到雪白的墙上,花枝升到紧闭的窗前。
假如我尚年少,一个人住在这小楼上,每天一开窗就看见这些樱花,那是多么美妙的感觉。又如果,隔壁就住着我的一个好朋友,我们隔窗相望,一起赏花,那便是最好的年华。
哈,可是时光哪能倒流?如今走在路上的,是两个不怎么年轻的人,一起仰头看花,其中一个还浮想联翩。
嗨,那时,我们的青春,也曾像这些花儿一样灿烂过吗?
你说,说哪些干嘛?我们还是快点去摘些草莓回去给女儿吃吧,她快放学了……
3.18 刹那记
总有一些刹那,让你的心,轻舞飞扬……
比如,清晨经过教学楼顶那半片薄薄的月亮,让为它仰望的人心中有了光。
比如,不经意抬头看见的飞机,带着你的心去了远方。
比如,渐渐西行的太阳,透过窗户,洒下光芒,办公桌上光影交错,逆光中,对面的妹子头发颜色简直不要太好看。
透过玻璃窗,看到暮色苍茫里,建筑物之间的那棵树,挺拔向上。
王尔德说: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仍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不是吗?当你仰望着星空的时候,星空也在仰望和你。
法国作家让.多米尼克.鲍比虽然身体像被禁锢在潜水钟里不能动弹,心却像蝴蝶一样自由。
正是这些刹那,让你依然爱着,生命中一切美好的、自由的时刻……
3.19 《绿皮书》及其他
不是周末,却仿佛在度周末。
小妞今天下午月考完,明天开始放假,为期四天。
为了犒劳一下我们自己,也为了许久不曾有过的轻松。午饭时细细商量下午的安排。
决定先去冰火印象吃火锅,再去1895看电影。
吃火锅这个场景,让我们不约而同想起上个暑假在北京东来顺吃涮羊肉的情景。回忆起北京的涮羊肉、烤鸭、羊蝎子等美食,让人想再次飞奔而去。
后来去看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如同电影的感觉一般温暖。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注定要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主题是关于种族问题的,但其中很多细节都让人感到温暖。
著名的黑人钢琴演奏家雪利雇佣了白人托尼为他的司机,陪他到南方去演出,托尼得到一本黑人出行的绿皮书,按书上的提示安排雪利的行程。
当时的南方,黑人尚处在被歧视中,有些旅馆黑人不能入住,有些餐馆黑人不能吃饭,有些区域黑人不能出入,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麻烦,在解决这些麻烦的过程中,雪利和托尼互相理解,最后由老板与下属的关系变成朋友关系。
一路上,雪利的认真、精致、高贵、优雅、孤独与托尼的粗糙、率真、幽默、机智不断碰撞,擦出温暖的火花。电影以一种诙谐的、轻松的方式,映照了一个沉重的主题,让人看到种族问题的同时,更多是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3.21 春分.回乡记
时节如流,转眼春天已过半。
春光那么美,要怎么过才不辜负呢?
又怎么能不辜负呢?
天天呆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只在上下班的路上,贪婪地看看那些渐渐开败的海棠和碧桃,只在回到院子里的时候,看几眼房前渐渐萌绿的梧桐树,只在心里念一昔春天……
今天,在监考结束与等待阅卷之间,恰好有个空闲,小妞也是放假期间,于是带她回一趟故乡。
春天的回乡之路,说不出的美好,公路两边花开不败,绿柳摇曳,田野里大片大片的桃花、苹果花竞相开放……
在路上的感觉真的很好。
1
回家吃了午饭,拉了妈妈和她的姐妹们去乡下老家,妈妈说去看看牡丹开了没有。
一进天井,清香扑鼻,老屋门前的两株牡丹,已开出了很多肥大的粉白花朵。
啊,亲爱的牡丹,我们又见面了!每年的春天,我都牵挂着你,如同牵挂一个久违的亲人。
四十多年前母亲从外婆家带来栽下的牡丹,在我生活在故乡的那十年,每年都来陪伴我过春天,又在我离开故乡的这些年,兀自活着,更加繁茂,每年春天如期绽放。人的青春只有一次,而牡丹,每年的春天都是她最美的青春。
牡丹的颜色姹紫嫣红,而我偏爱了老屋前这两株牡丹的颜色,增一分则浓,减一分则淡,一切都恰如其分,颜色如是,香味如是。
如果不是要匆匆离开,如果我还像小时候那样住在这老屋,我一定舍不得把它们摘下来。就像是春天的一个仪式,每年如此,待我看完拍够,就得把花儿摘下来带走了,饱了眼福之后它又成了美味,饱了我们的口福,或许,它们的使命便是如此吧!
2
春分时节的故乡,房前屋后的果树上,有些花儿已开谢了,有些花儿正在开。大樱桃树上的花还开着,小樱桃树上的樱桃已有豌豆大。树上的叶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绿了,春天已到了鼎盛时期,再往后,要渐渐让位给夏天了。
蓝天下,村庄是寂静的,乡亲们似乎都不在家,只有瓦房上,喜鹊闲庭漫步。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
看到天边的这些云,忽然间想起了费翔唱过的这首老歌……
3.22 春天的树
春天的树
长出了叶
开出了花
结出了小鸟
收获了仰望
春天的树
除了春天
什么也没发生
却又像发生了一切
春天的树
是树的一生中的嘉年华
每年一次
如期而至
春天的树
是春天的诗篇
被春风
一页页翻开
3.24 雨的印记
在这三月的末梢,竟然又下了点雪,让人有些意外。
不过我本是没发现下雪的,早晨下楼来的时候,看到地上湿漉漉的,以为是夜里下过雨。和朋友一起去阅卷的路上,她说开车的时候看到车玻璃的雪了。
后来在阅卷学校,一辆停着的车玻璃上,我果真看到了雪的踪迹。我于是把它拍下来,装帧封存好,留作他日的思念。
春天的雪,这雨的精魂,定是迷恋春天的美丽,才又返回看看的,可毕竟是春天了,再呆着不走就有点儿不识相了。于是乎,雪还原成了雨,心安理得地洒着。
如丝,如膏,如油,如梦如幻的春雨,洗尽了残雪,滋润着新叶,点缀着花朵,装扮着岁月。
去阅卷碰上停电,回来刚好留出了我赏雨拍花的时间。这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院子里很安静,我得以安闲地享用一段与雨亲近的时间。这时候天上的雨已停了,但草木花朵上的雨,还清晰可见。
那些缀在绿叶上、花朵上的雨滴,晶莹剔透,美好如斯,我小心翼翼地拍照,生怕碰落这些可人的精灵。
我在拍的,是雨的印记。是的,雨的印记,不是那首舒缓纯粹淡淡忧伤的钢琴曲,而是刻在我心里的回忆……
3.26 上来透透气
拍这些照片的时候,是正午,我从外面回来,看到房前的这一树樱花在阳光下开得如此灿烂,便停下来拍照。
正午的阳光明烈,光线很强,不是拍照的最佳时间,但我还是难抵樱花的诱惑。
前天拍雨滴的时候,樱花还含苞待放,今日的阳光里,已是繁花满枝。
粉白的樱花,清新淡雅,散发淡淡清香,阳光透过花瓣,有通透的质感。
美好,就在眼前,几乎每天,都能看见。
我懂得你为什么说,我说的这些美好,许久不见。
我之所以贪恋这些美好,不过是需要从生活的深海里上来透透气。
每天里,可能我拍下这些美好,只用了五分钟时间,写下这些美好,同样也只用了五分钟时间,而其他的时间,我也是在生活的深海里,狼奔豕突。所以,我常常都需要上来透透气。而那些雨滴、花朵、天空、星星、月亮、阳光、书籍、文字、电影、远方……就是我的心岸。
这样不也很好吗?当时光回放的时候,所看到的,只有这些美好,便会真的相信,自己一直都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的……
3.27 读诗
每到春天,混迹于纪念你的人群和文字,读你的诗,看你的照片,看你的故事……
纪念你的人都老了,而你却依然年轻。你的形象定格成照片上二十五岁的模样,蓬乱浓密的黑发下,简单纯粹的笑意,赤子的情怀。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
《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
他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的繁殖
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如果事情不是那样发生,那么在这纷繁复杂的人世,五十五岁的你会在哪里?又会活成什么样子?
也许注定了,你是属于诗歌的,不属于人间,你要和你的诗歌一起,生,或灭。烈火中,你与你的诗一起,永生。
然而,人们应该都希望你依然活在这珍贵的人世间,尤其是你的母亲,或者像我一样的,一样的陌生人。
哪怕你变得平凡,过着平静的烟火人生,只是热爱泥土和春天……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我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小叙事》(节选)
在这个
小小的人世上
我向许多陌生的人
打听过你
和许多动植物
和象形文字
讨论过你
夏夜
我加入天真的
萤虫小分队
凭那么一点点
微热的光亮
竟找到你的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