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件明明很早就知道要做,并且也排到计划当中,可是却总是拖到最后一刻,实在不能再拖下去了,才匆匆把这件事情完成。
我之前也常常是处在这种状态下,现正在下刻意的改变当中。
在《麦肯锡文案写作与沟通技巧》这本书中说:当我们手头上有了需要解决的项目或问题之后,由于缺乏逻辑思维,一般不会想到去分析、计划、解决,而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走一步算一步。秉持着这样随缘心态的人,常常因为没有工作效率而失去各种成果和机遇。
例如你报了一个写作训练营,是奔着写作变现来的。可是因为缺乏逻辑思维,进入训练营,便一头溺在各种信息中,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还没等做出结果,见有一个征稿,又兴冲冲地杀将过去。后来又听到谁谁分享的某个信息,便转战而去……
如此折腾下来,把自己忙个不轻,各种学习各种参与,却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收获,徒然荒废了数月时光而已。
在这本书的第三章中,作者给出了一些经过验证的经典方法,如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使用,可以帮助我们少走许多的弯路。
书中通过11个小节来介绍这些经典的方法,在此我从中归纳出几个比较有借鉴价值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方法一:】
不花时间列分析计划——走向失败的捷径
分析在麦肯锡解决问题的流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的员工在工作的前几年,主要任务就是以分析为重。
我们中国也有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做一件事或解决一个问题之前,花一些时间做出完善的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正所谓‘慢即是快’。
这张‘解决问题战略模型图’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看到了麦肯锡人看似慢实则快的做事逻辑。
回到上面我的例子中,想要通过写作变现,却不肯花时间做一些分析和规划,而盲目地行动,不觉中便陷入了低水平假勤奋的坑中了。学习了这一章后,你就应该会先停下盲目前进的脚步,把写作变现这一目标,分解成若干可实现、可量化的具体计划,计划制定好后参照SMART原则检验一下计划的可行性,然后通过持续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方法二:】
初始假设——解决方案的元导向
(1)误区
“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找寻解决方法”,这句话是不是看起来不那么合乎常理?但是实际上,很多人都在这么干!我们遇到问题,往往是靠50%的直觉经验,加上50%的真实数据和事例,去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方案。
买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写作课,跟着已经实现写作变现的老师写写写,自己就可以达到写作变现了。这其中50%是自己的直觉,50%是真实事例,我相信大家都能看出这一想法中明显的不合理之处。
(2)何为初始假设
缺少真实数据的直觉,只能称为胡思乱想。没有直觉的数据,也只是一堆摆在眼前的信息。经过大量的实践,麦肯锡发现:如果在寻找答案时,能利用好初始假设,通就可以节省出大量的分析时间,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相信大家都玩儿过纸迷宫,不知道你是习惯从起点出发,还是喜欢从终点倒着往回走? 我女儿小时候我给她买过好多迷宫的书,刚开始,我们都是从起点出发,玩儿着玩儿着,我女儿找到一些窍门,她发现从终点往回走,可以很快就找到那条正确的路线。
现实中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如同一个巨大迷宫,而初始假设就是我们从终点倒着往回走,找到的那条避免走到死胡同的路线图。有了它,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节省出更多的时间。
(3)寻找初始假设
初始假设并不是很显而易见的,需要我们大胆地假设、谨慎的思维,并以真实数据和事例为出发点,去寻找发现。
A.在项目开始实施前,尽可能多地各渠道了解实情,尽量多找些资料来提高假设的准确性。
B.可以多阅读一些相关的报刊、论文和书籍,这不单是为了寻找资料,更是可以帮助我们对项目有深层次的理解。
C.了解行业的基本特征,大体的现状等方面。
D.找到行业内专业,向他们学习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E.脑海中的每一个灵感。
……
(4)校验假设
假设本身,并不意味着最终的结果或答案,它需要我们放到具体的事件当中去求证。在这一过程中再不断的去优化它,从而服务于我们的问题或方案。
校验假设的方法:
议题树
top1: 弄清哪些是最重要的议题
将事关假设的三个议题分离出来。
例如:在训练营中能否实现写作变现这一议题下分离出三个子议题:训练营可以提供的的帮助有哪些?写作变现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我有吗?这里都有哪些变现的渠道可以给到我们?
这三个议题中,选出一个作为重要议题。(选的时候可以围绕黄金思维圈,多求证一下自己的目标或议题,这个模型是校验假设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top2:在子议题上下工夫,把每个问题一级级向下扩展
更多的问题才能促成前面三个问题的答案,细分问题是麦肯锡人对问题界定的一般方法。
例如:围绕‘写作变现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再细分出一些问题:我具备快速阅读并理解的能力吗?我具备准确提炼出书中精髓的能力吗?我的写作功底如何?……
top3:构造初始假设,将这些建议分解到各个层级的各项议题中
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后,再根据答案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
校验注意事项:
任何一个工具,都不应该是一个只能生搬硬套的模板,它要考虑最终的受众,即便同一个事实,也会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可以呈现,要学会从细微之处考虑到最终受众的真正需求。
【方法三:】
系统思维(结构)——事实和假设的根基
麦肯锡认为:解决问题的分析框架就是结构,具体说,就是要先界定问题,再细分问题,继而才能对问题做进一步剖析,并找出可能成为解答的假设。结构不存在,观点就无法成立,天马行空地拍脑袋解决问题,也太不靠谱了好吧! 所以系统化思维对解决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掌握了这种思维,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问题的本质,更有效率地完成手上的工作,也更容易思考清楚。
关于培养系统思维能力,有很多这方面的书,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选读一些经典书作,比如:《金字塔原理》、《系统思考》、《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结构思考力》等等。
其实,我们最为熟悉的黄金思维圈,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系统思维模型,前面我们提到的SMART原则,也是系统思维模型。
【其它】
我们手上有一大串钥匙,其中只有一把是能打开那道指定的门;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只有其中的几件甚至只有一件是关键的、重要的事。我们要学会集中精力在那些重要且正确的事上。这就是书中还提到的二八法则、行事的优先次序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概念和方法,想必大家都熟悉的很,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关于黄金思维圈】
提到黄金思维圈,我想跟大家补充分享一点点。
我发现很多朋友理解的黄金思维圈是:why --how -- what,之前跟永澄老师学习过一篇关于黄金思维圈的升维用法:what -- why – how-- what。即:为黄金思维圈加一个触发器—如果我要开始思考或执行了,那么我要做的事情的“why”是什么?(避免掉进空想“why”的坑里)
想清楚了这个“what”之后,接下来再用“why,how,what”去验证和推进,效果会更理想哦,伙伴们感兴趣的可以试一下。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关于黄金思维圈的八阶段训练法:
一阶:3天; 二阶:5天; 三阶:3天; 四阶:1天;五阶:6天; 六阶:4天; 七阶:6天; 八阶:2天。
注意事项:每天至少训练一次使用黄金思维圈,每个阶段完成后休息1 天。第四阶的1天和第八阶的2天,要用自己的顶级标准要求自己。(这个训练方法同样适用于其它习惯的训练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