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隻魚
开会,应当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社会活动形式之一。年初开会,期末开会,安全会议,教学会议,月底有月会,事情紧迫要开会,闲来无事要开会,新官上任要开会,无论是企业高管还是事业单位,三天一大会,小会天天开。
每次开这种会,我都是如坐针毡。几百号人齐聚大会场,而且都是对号入座。台上齐刷刷的并排坐着直属衙门的五六个人,那是顶头上司里的头几号人物。
会议年年开,年年岁岁花相似,每年也都是老调重弹。局长讲话,然后副局长轮流讲话,这么一讲就是一天。最有趣的是领导们做的报告,大致分几个大点,然后每个大点里分几个小点,小点里又有几个小小点,听到最后,听的人都被转晕了,如果中途再打个水入个厕,就跟不上发言者的脚步,不知道说到哪个大点中的哪个小点了,然后是一脸懵逼。不是听的人不认真,而是领导讲话纯属瞎扯淡,扯东拉西话家常,没有重点,没有中心,听来犹如堕入云里雾里。
对于这样的会议,我都是抱着深恶痛绝的心态来参加的。领导们不是装腔作势,就是官腔十足,而且以参会人数的多寡来体现此次会议的重要性。领导报告都是以抓考核抓绩效,历数一年的辉煌成就,可是搞不懂,原本月初发的工资却经常拖欠到中旬。连教师最基本的福利都保障不了,还谈什么业务绩效?这种冠冕堂皇的会议不开也罢。
记得以前去开会,要乘公交去,中途还得转一趟车,一路颠颠簸簸一个半小时,忍着晕车呕吐,到达目的地以后,领导只开了半个小时就宣布会议结束,然后又一路颠簸一路等车转车,又花费一个半小时,这么一来一往,路上加起来三个小时的车程,换来半小时的会议。想想实在是很不自在,而且这样的会议是隔三差五的开。有时候,开会内容都是简单几句话能解决的事情,他就偏要来个集中,面对面传达才算落实到位。有时候,开会内容网上都挂了通知,但是领导却硬是要硬生生的把通知内容从头到尾宣读了一遍。对于这样的会议,我是很鄙视的。
后来,国家政策改了,领导对于会议又有了不同的改革。他们以会议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会议的重要性,时间从原先的半小时延长到了近四五个小时,一坐就是一下午,有时是一整天,每次都是这个领导讲完那个领导讲,那个讲完再这个补充,好像会议时间越长,越能体现会议的效率之高。于是乎,领导的讲话滔滔不绝,川流不息,他可以一开讲就是马不停蹄,中间不喝水不休息,从一个学校的一个班的教学成绩,讲到国际教育形式,从一个小小的教育案例讲到自己孩子的成长足迹,兜兜转转一大圈,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而且每次领导发言前总会来那么一句:时间不早了,下面我简单的讲几句。其实,这个纯粹是忽悠,因为他这几句,几乎要讲个没完没了,起码要一个多小时。所以,上面讲的人滔滔不绝,唾沫横飞,下面听的人神情呆滞,昏昏欲睡,时间就在这种无效率无意义枯燥又乏味的会议里流逝。网上曾有人吐槽形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很想散会。
开会,慢慢成了一些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又继续要求别人再"开"更多更多的一系列的"会",接受关于各种各样的"开会"的报道,以及关于各种各样的"会"的传达。下层必须按照一级一级用"开会"的形式布置上层的要求,通过"开会"的形式,来学习、领会和落实上层某次"开会"的精神。多少人的年华,被无穷无尽的"开会"消磨耗蚀。"开会"的名义多种多样,"开会"的形式形形色色。也许可以说,"开会",可以导致公共空间的扩张,但是又造成对个人空间的压迫。
现代社会,我们看到,频繁的"开会",和行政机构的繁复重叠以及行政领导的人浮于事形成恶性循环。很多人几乎都到了谈“开会”色变的地步,因为这一天半天的会程,往往坐下来就会腰酸背痛两眼昏花,而实际取得的效果呢?收效甚微。
只是希望,往后的开会,不再是领导滔滔不绝的宣扬政绩,也不是参会倾听者的昏睡场所,而是能够真正从实际需要出发,不要小事开大会,大事不开会,让开会成为一种“心”和“力”统一合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