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的偏好

很久之前看过一个电影里面的笑话:

记者问葛优:“如果你有10个亿,你会捐给灾区吗?”

葛优说:“我会”,

记者又问道:“那如果你有辆车,你会捐吗?”

葛优说:“不会”

记者问:“为什么?”

葛优悄悄的告诉记者:“因为我真有一辆车”。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笑话,其中还包含了很多科学性的道理!比如:当情况变得具体(生动感)或者与自己产生联系(密切度),就会更容易触动自己。


为什么我们选择帮助某个人,却漠视许多人的痛苦。这是一个较有价值的心理学实验。比如,你可能将一笔钱捐给新闻报道的具体某个苦难孩子,而不会捐钱给某个地区有着大量受灾的群众(比如,地震、洪涝等),为啥?

原因如下:社会科学家发现了人有着“可识别受害者效应”的本质;我们一旦看到一张面孔、一副照片、一个人的具体情况,我们感同身受,更容易受触动,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具体个人信息,我们不能有很强烈的同情心,结果很难采取行动。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心理因素:第一,你需要与受害者接近,心理学家把这种因素称为“密切度”,也就是说,密切度不够,情感激发就不足;第二,“生动感”,如果有画面、视频等更容易触动我们的东西,我们更容易被打动,否则感受不到那种痛楚;第三,“杯水车薪效应”,如果是少量或者一个人的话,你的分量可能很有效,但如果受害者过多,这时不仅仅是一组组冷冰冰的受害数据,还因为你的捐助可能也帮不到多少忙,而索性采取不行动。


所以,一样的道理,在工作中,目标不要规划的太久远,短而小的具体目标更容易和自己产生互动,这样才能使自己持续性的保持激情,不断前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