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高空,300吨塔筒毫米级精准对接,玉门油田红柳泉风电项目首台风机吊装成功的背后,是传统石油工业基地向新能源领域转型的坚定脚步。
8月25日,玉门油田红柳泉5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现场取得重大进展——T055号风机顺利完成吊装并精准就位。这是该项目首台完成吊装的风机,标志着正式拉开风电组装序幕。
此次吊装的T055号风机第五节塔筒长19米,重69吨。整个风机塔筒共由5节巨型钢结构组成,总重近300吨。
01 项目概况与建设进展
玉门油田红柳泉新能源基地一期50万千瓦风电项目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玉门油田分公司投资开发的风力发电项目。
作为玉门油田新能源转型的重点工程,本期50万千瓦风电项目规划安装多台单机容量6.2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
截至8月5日,项目首批18台风机基础平台已顺利完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规模化施工阶段。该项目采用重力式圆形扩展基础设计,单个基础占地面积426平方米,混凝土用量达909立方米。
8月9日至10日,项目顺利通过第二次质量监督检查,标志着大规模吊装作业即将开始。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总体进度的30%。
02 技术难点与创新解决方案
风机吊装是风电场建设中的核心环节,涉及高空作业、重型设备操作及复杂环境协调,技术要求极高。
T055风机塔筒总高度达116.95米,分五段吊装。本次首吊的第五段塔筒吊装重量85吨、高度16.99米,需在复杂风场环境下实现毫米级对接精度。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等挑战,CPECC第一建设公司吊装团队提前30天进驻现场,联合设计、总包单位进行多次模拟,优化吊装工艺路线。
项目采用800吨履带式起重机为主吊设备,通过“双机抬吊+空中对接”技术方案,克服了高空作业稳定性控制难题。项目团队还创新应用智能风速监测系统,实时调整作业窗口期,确保吊装过程安全可控。
为确保吊装作业安全精准,项目建设团队于每天清晨6时启动作业。测量人员全程反复校准基础水平,起重操作人员与地面指挥实时沟通、紧密配合,动态监测风速变化,及时调整吊装姿态。
03 环保效益与未来展望
玉门油田红柳泉风电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万吨。
这一项目不仅将显著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为传统油田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清洁动力,还有力助推当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玉门市风光资源丰富,是国家一类光资源区和二类风资源区。近年来,玉门市抢抓国家能源产业发展机遇,按照“基地化推进、大电网外送、产业链发展”的思路,全力推进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氢能、电网规模化开发和产业链一体化构建。
2025年,玉门市重点实施酒钢三期80万千瓦风电项目、玉门油田50万千瓦风电项目和中國一重玉门30万千瓦风电项目等12个重点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截至目前,玉门市各类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19万千瓦,预计年内可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
首台风机吊装成功后,项目团队将转入风机机舱、叶片的批量安装阶段,预计于2025年11月实现全容量并网。
当这些风机全部转动起来,每年可提供15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节约标准煤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万吨。
玉门,这个因石油而闻名的城市,正在风的力量下迎来新一轮能源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