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背后的真正意图,可以通过分析提问者和提问场景,提问者和被提问者的关系,来进行判断。
从“面试官”、“面试场景”、“面试官和应聘者”这些特定角色、特定场景和特定关系分析,这个问题的目的有以下几种:
一、放松应聘者的心神,为接下来的面试做铺垫。
面试刚开始被问“父母的职业”,面试官目的最可能是借此拉近距离,放松应聘者的情绪,为接下来应聘者的表现营造一个和谐的气氛,以使应聘者在更自在的状态下更真实地展现自我。
面试刚开始,从面试官角度讲,这是整场面试的“导入阶段“,此时需要通过问一些简单的、应聘者熟悉的或者有所准备的题目,使应聘者放松心神,以保证面试中的表现更接近于其日常的状态。
二、探究应聘者更深层次的特质和潜质。
面试快结束时被问“父母的职业”,最大的可能是面试官通过这类“背景性问题”,了解候选人的出身、成长环境、思维和行为模式,思考候选人可能的潜力或者更深的特质,进而为是否录用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
原生家庭对于个体的影响之深远,很多影视、书籍、自媒体都已经深刻地演绎阐述过,在此无需赘述。父母务农,父母经商、父母从政,这三种家庭背景给孩子营造的成长和学习环境、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同一行业,不同岗位的父母,做财务工作还是做销售,都可能能潜移默化孩子的言行。
我们当然不能以父母的身份和职业过度的去猜度孩子。但是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我们在面试时,很多时候,需要而且会不自觉地通过简历和面试时收集的信息,去勾勒应聘者的素质模型,再进行人岗匹配,为公司是否录取的决断给出我们人力资源的意见。
三、判断应聘者胜任力。
有些行业有些岗位,需要候选人有自己的人脉圈子,才能更快地融入或者适应自己的工作。比如销售类公司的销售岗,特别是产品金额比较大的,对候选人的能力和人脉都是有要求的。再比如需要频繁与政府对接的部门和岗位,从业人员自己有公务员的从业经历或者出身一个从政的家庭,熟悉政府部门的办事流程和原则,对自己的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四、判断应聘者稳定性。
就群体而言,父母务农的应聘者稳定的概率会更大一些,父母是公务员或者体制内的应聘者将来考编考公的概率会大一些。父母经商的应聘者为人处事灵活性强,但是在一家公司工作5年10年的概率也小。
综上,“面试官”这样身份的人,在“面试”这种目的性明确的沟通交流中 ,可以说不存在无目的闲聊的可能性。应聘者只要洞察到这一点,整场面试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无论对方如何问,也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回答,都紧扣一个中心点,那就是“我就是你们要找的那个最对的人”。
如果整场面试的回答写出来成为一篇文章的话,那一定是议论文。你要确保文章的论点是“我是最合适的候选人”,其他都是强有力的论据。如此,你的面试技能算是修炼到满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