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 |《感动,如此创造》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久石让的音乐自传,他首次以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对音乐创作的想法。本书中,你会看到久石让对自己的定位,也能找到他创造感动的法宝。

一、久石让把自己定位成“专业的商业艺术家”,这样就实现了艺术与商业的兼容

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是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实现自我;还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去改变自己?本书中,久石让给出了他的答案。从商业角度出发,去适应社会的需要,但也同样将自己的理念融入其中,实现了自我。也就是他所谓的,做一名“专业的商业艺术家”。这样可以保证持续稳定地产出高质量的作品。

【案例】

曾经有一部电视剧的配乐工作找上门,在粗略地读过剧本之后,久石让觉得主题太过模糊,完全不能理解编剧的点。但是,听过导演讲解,回过头再仔细阅读,又觉得内容还算严谨。最终,久石让说服自己接下这份工作,全身心地去创作配乐。

二、创作者需要规律的生活,不能因为主观情绪的起伏而影响工作

在很多人眼里,艺术创作者的生活都是与众不同的,更有一些极端的人,甚至过着黑白颠倒的日子。在久石让看来,作曲家就像马拉松选手一样,如果想要顺利跑完长距离的赛程,就要保持节奏,不能半途而废。所以,规律的生活很重要。比如,在为《哈尔的移动城堡》这部电影配乐时,为了能专注于作曲,久石让的生活作息就很有规律。

除了保证规律的作息以外,久石让还强调情绪稳定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他认为,作曲家的基本课题就是“写出好的乐曲”,如果要持续创作出许多超水平的曲子,就不能依赖个人随时变化的情绪,而是要保持情绪的稳定。

三、把自己逼到极限,不断追求卓越

久石让认为,只要有活着的一天,就不会放弃作曲。本书中,他提到了一件发生在2001年的往事。当时他正在为北野武导演的《四海兄弟》制作配乐。

为了能充分感受到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世界观,久石让特意去了洛杉矶片场,一边观看拍摄过程,一边琢磨要做出什么样的音乐。之前他已经联系好了一位知名的电吉他手。然而开始作曲之后,久石让突然觉得,电吉他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完美音效。于是毅然寻找更合适的音色。最终的配乐,是在爵士风格里,加入了充满律动感的民族音乐旋律,乐器则换成了比小喇叭柔和一些的错管短号,同时搭配上交响乐。

这一番改动,久石让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这部电影制作出最妥帖的配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断地把自己逼到极限,追求卓越。久石让自己说,如果只是采用最初的那个想法,那最终也只能拿出一个庸俗普通的作品了。

四、多听多看是获取灵感的不二法宝

不管是什么领域,也不管有多少经验,灵感都是艺术创作者所追求的好东西。但灵感往往可遇不可求,有的人甚至会把没有灵感作为自己拿不出作品的借口。在久石让看来,灵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来自脑海当中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不断增加知识与经验,能够帮助你获得灵感。

本书金句:

1.只有能够持续不断地表现自己专业能力的人,才是出色的专业人士。

2.几乎所有成功的艺术家,都秉承着这种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做法来进行创作。

3.久石让建议我们,要把阅读和观察的触角伸展到各个领域,尽量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积累。

4.即使拥有无尽的时间,也不见得就能做出好的作品。对于从事创作的人而言,有时间限制反而是值得高兴的事。

5.所谓的一流,即拥有每一次都能够发挥高水平的能力。

欣赏与分享,我们一起成长!

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