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经常去听讲座。有一次,学院邀请了杂文家、时评家鄢烈山讲述时评的写作心得。具体内容早已忘了,只记得鄢老师的一句呼吁:“要以我手写我心”。
当时感觉挺激动,但长年的应试教育让我深受荼毒,每次为了考试得高分,写出的东西要么空洞无物,要么矫揉造作,要么强词夺理,总是一副缺心少魂的模样。
最近,读了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和叶圣陶联手为中学生写作的《文心》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有关读书与写作的种种。
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利用一所中学的师生之口,表达了两位先生在读书、写作与做人等方面的观点。
纵观全书,我认为至少有五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写作的目的和态度
我以为,这本书名为“文心”,就已经点明了作者的态度。即:写作要顺心而为,要遵从内心的声音,也就是要用我手写我心。
作者借书中王先生之口,告诉我们:“作文同生活、说话、工作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
书中还说,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把作文当作生活中的一个项目”;“阅读与写作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的必备技能”。
这种将写作当作生活必备技能的观点,与语文应试教育有很大不同。应试教育的写作目的是考高分,老师会教授很多得分技巧,市面上的作文书也会提供大量用来背诵的范文。
但等考完试后,升完学后,入社会后,那些作文的规范和技巧就会迅速被大多数人遗忘。然后,写作就与普通老百姓慢慢分道扬镳,最终成了作家和笔杆子的专长。
最近几年,我接触了很多考公务员的大学生,发现他们特别害怕申论作文,有些人甚至完全忘了议论文的写法,为了过线,只能去死记硬背一些“作文万能公式”。
还有些职场人士,每次写工作报告或部门总结,都不得不依赖度娘。因为从学校毕业后,他们就基本没写过啥正规的文章了。
虽说现在随着自媒体的崛起,人们开始认识到了写作的重要性,但很多人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和出名,很少有人把写作当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用心对待自己的作品。
正因如此,我经常看到一些年轻写手,自己都没谈过恋爱,没结过婚,却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在文章里传授婚姻家庭的经营秘诀。我也经常看到一些“X天让你从零基础到熟练写手”的培训班广告。
我想,写作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只靠各种技巧,写出来的文章应该也是没有心的吧!
所以,看了《文心》,让我更加坚信,生活就是写作的来源,平时要用心体味生活,并将这些感悟和想法记录下来,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二、发现素材的方法
我们写作文,更新公众号文章,最苦恼的就是不知道写啥。
看到别人每天洋洋洒洒写出好几千字,都觉得自己脑容量太小,见识太短,读书太少。
有时候读了一篇好文章,遇到一件感人的事,或看了一则新鲜报道,心中会产生一些触动,但一旦动笔却很难成文。
主要原因是没有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等要做饭的时候,才发现无米下锅。
在《文心》中,作者告诉我们,找文章素材,“可以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事,也就是触发”。
比如:“读书时看过某句话,与你读过的书,某一个地方有关系,就可以触发你进行思考”。
比如:“看到了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印证的某些材料,”可以拿来做素材。
还比如,“某些可以拿来说明理论的例子,”也可以拿来做素材。
我们现在是信息时代,找素材的方法比书中的民国时期要方便很多。
比如,我从去年开始写时评,每天都通过微博热搜,百度风云榜等平台找灵感和写作素材。
每当看到一个新热点和自己的生活相关,或曾经读过与热点相关的文章,都能触发我思考,而后提出论点,补充论据,最后完成写作。
当然,要想充实自己的素材库,不能临时抱佛脚,而要重视日常的观察和积累。
首先,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敏感性。要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
其次,要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有了灵感和想法,要及时写下来,别让它随风消逝。
最后,要多读书,多学习,并认真做笔记。从别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武装自己。
总之就是处处留心,皆有素材。
三、读书笔记的写法
《文心》认为,读书笔记是议论文,但和普通的议论文区别很大。
要求是“简洁朴实”,“除了论断、理由、例证之外,不必多说无谓的话”。
其写作目的是“记录读书的心得与研究的结果”。
读书笔记随处可以选材,包括:文章中字词用法的区别,文章风格的异同,小说开头和结尾的不同写法等等。只要是对自己有所触动和启发,都可以记下来。
我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看到了一种“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的写法。就是先把书中精彩的文字和有启发的地方摘抄下来,然后写下自己对摘抄内容的感想、思考或补充说明。
这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可以一一对应地把读书时的想法和灵感记录下来,有利于以后重读时加深理解,也方便把读书笔记整理成书评。
四、写作的三个层次
1、习作
这是最初级的层次,是所有文章的基础,要求“文从字顺”,并“熟悉各种文章的写作规范”。比如:要知道记叙文和议论文等的写作方法。要能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
对于离开课堂多年的成年人,可以通过记日记、发朋友圈感悟、写时事短评、写读书笔记等方式,来熟悉各种文法、培养顺畅的语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时间长了,就会像职业编辑一样,对不通顺的句子和不清晰的逻辑产生敏感性。这样就达到了“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
要想写出精彩的文章,就必须先从练笔开始,重视习作的作用,这是毕生都要加强练习的阶段。据说,多产的作家严歌苓每天都坚持写作六小时,近乎自虐地进行练笔。
有本名为《成为作家》的书,也告诉我们,要想写得好,就要每天抽出大概十五分钟的时间,坚持写作,不逃脱、不找借口,持续坚持下去。这样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帮助我们养成写作的习惯,打消内心对写作的抗拒和恐惧。
2、应用之作
这是指一些“对付他人和事务性工作”的写作,比如:工作中的一些应用文写作;朋友之间的书信写作;记者的新闻稿件写作,等等。
应用之作通常有约定俗成的写作规范和格式要求,只要按要求写就不会越轨,但为了提升水平,还必须加强日常练习,否则就只能次次去百度,篇篇靠模仿。
以记者的新闻稿写作为例,一般事件性新闻要按照倒金字塔结构来写。就是要把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放在导语里,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就能了解新闻的大意。
我们普通人练习时,可以从做会议纪要、写工作计划和年度总结开始,日积月累就能熟练掌握各种工作中的应用文写作方法。
3、创作
这是能够“最大自由地发挥自身智慧”的写作层次,是作者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出可供读者欣赏的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活动。
《文心》中说,要创作出作品,首先“需要发现素材,必须是非常有新意的”。
创作素材通常有两个来源,即客观来源和主观来源。客观来源包括:现实生活和其他文学作品。主观来源则是作者把客观材料进行内化后,供自己使用的创作材料,简单地说,就是作者对生活和他人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有了素材,接下来就是“要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和平时的观察中去丰富内容”,最后才能去下笔写作。
创作是一个烧脑又费神的过程,很多著名作家都是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打磨自己的作品。要想创作出精品,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稳得住心神,不当市场的奴隶,敢对三俗说“不”。
去年,我和两个朋友约定,要把写作纳入生活日程,每天练练笔,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为即将到来的后半生留下一点儿记忆。
但十天过后,一月过后,甚至半年过后,也没见她俩写出一个字来。原因很简单,就是她们把写作当成了创作,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生怕写出来的东西会贻笑大方。
在这种完美主义心态的指引下,她们看了很多写作书,关注了很多写作公号,却迟迟不敢动笔。最后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焦虑的拖延症患者。
其实,写作没那么高大上,只要有表达的需求,就可以从习作开始,慢慢积累经验。
五、文章的鉴赏方法
怎样提高文章的鉴赏水平?《文心》提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审美先审丑,可以“去读一些不太好的,有毛病的文章,找出其中的问题,从而来避免问题”,达到写出好文章的目的。
2、可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把白纸黑字翻译成具体的事物”,以达到提高文章理解水平的目的。
3、要“提升自己的一些预备知识”,也就是要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知识。比如: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状况,等等。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读书要先易后难,最好从适合自己的作品开始,这样比较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等到鉴赏水平提高之后,再去选择一些比较难的作品。
5、“鉴赏的意义是观,鉴赏的态度是玩儿”。“‘观’是整个的心理活动”,是“咀嚼品尝”,是要调动感官和思维共同理解和分析作品的过程。“玩”是强调鉴赏时的专注和投入,因为人们在玩的时候,是最投入最认真的,所以,鉴赏也叫玩赏。
除了上述内容,书中还介绍了文章的组织要求、常见毛病、修辞手法、语音语调和写作风格等内容。
我认为,整部书在结构上虽略显凌乱,但内容比较通俗易懂,适合作为写作入门书籍加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