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我们是不是都在急于表现自己

坚持码字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从开始的每天一两千字,到现在的几百字,感觉最初的激情在慢慢消退,现在能够维持动笔的状态,纯粹是习惯使然,虽说字数不代表什么,但至少反映了自己的状态在下滑,思考能力没有很大的提高。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教育我要勤奋刻苦,我也一直非常认同这种观点,相信所谓的勤能补拙,学习上遇到滑铁卢,也总认为是自己努力得不够,拼命给自己加码,但也就堪堪维持着中上水平的成绩,并没有变得特别优秀。

成年以后,还是固守着这种惯性思维,又受到《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的鼓舞,还有些成功学案例、心灵鸡汤的蛊惑,觉得自己在写作上如果多加训练,说不定也会有所突破,成为一个可以肆意挥洒才情的人,于是乎又在写作这条路上开始了艰难跋涉。

但愿望很理想,现实很骨感,在写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感觉越写越感到力不从心了,总觉得自己写得东西太肤浅,每天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空洞无物的内容,没有一点思想深度,根本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难道是自己还写得太少,就像曾经在成功学书籍里看到得的,你没写满一百万字,没有资格来思考人生。可是每天这样随便敷衍、应付了事的文字,对自己的写作能有帮助吗?

是我努力不够,还是我得心态太急?这个问题让我很烦恼也很困惑,我开始反思并渐渐地有了答案。

一是心态有问题,急于求成。

在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思想深度、文学理论修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的时候,就像俗话说的半桶水晃荡,随着大流想挤进文学这条道路,忽视了自身基本功的不足,勉为其难,因为没有强大的实力做支撑,所以才会越写越没有底气。

是我太急于表达自己了,生怕错过这个人人梦想着成功的奇迹时代,沉不下来好好读书,好好修炼。

二是刻意训练之外还要苦干加巧干。

刻意训练本身没有错,但每个人都情况不同,短板劣势也不尽一致,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项训练,不能死搬硬套,照搬什么一万小时的原理,如果泛泛练习,只怕二万个小时也是浪费时间。

关键是要找准短板,查漏补缺,要苦干加巧干,或许可以事倍功半。比如我的劣势就是思辨能力有欠缺,在写观点文时,思路不够清晰,归纳总结,提炼观点方面比较弱,论证起来没有说服力。

写小说尝试少,手法比较生疏,编故事时缺乏想象力,对人物性格的把握、情节的设置和故事的起承转合把控能力不够。

三是知不足然后找准方向。

知道自己的短处,其实是个好现象,无意中输出会倒逼输入,这段时间写作上的困顿萎靡,更让自己体会到知识贮备对于一个写作者的重要,你有几桶水,才能倒给别人一桶水,持续的输入才是写作之路畅通无阻的保证。

现在是真正懂得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自己模棱两可的知识点,放在以前也就放过去了,但现在不敢这样做了,每次都要反复查阅相关资料,给自己佐证。

写作真的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也是一个亮剑的地方,只有当你的思想、修为、能力同步提升到一定高度,才能给别人指引方向,所以不要急着去展示自己,而应该沉静下来学习积累,总结提高,以深邃的思想、丰厚的学养和动人的文章,真正去打动人。

以后要多读书多思考多沉淀,谨以此文勉励自己,加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