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从何而来?

    最近上级公司做了一些人事调整,涉及到的岗位和层面不低,很多人议论纷纷,虽说不是人人自危,可也不免担惊受怕。

    我所在的企业是央企,以前多说央企好“混日子” ,可我明显感觉这几年央企也着实不好“混日子”,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抱着躺平的想法是“混”不下去的。数据天天通报,人事不定期调整,能者上,庸者下,干得不好还会被劝退。

    这几年我见过有从高管直接降成一般员工的,有工作岗位大幅调整的,不管是我们公司还是其它企业,这个社会感觉对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不太“友好”,上有老下有小,离退休还早,而精力冲劲上又赶不上年轻人,挺尴尬!

    正好正两天看吴军博士的《富足》这本书,他对“中年危机”是怎么来的,有一个比较靠谱的解释。

    为什么以前没有“中年危机”这个词?为什么老一辈人几乎没有“中年危机”这一说?

    说到底还是因为社会的发展速度发生了变化,知识获取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根本转变。上一代乃至两代人的知识、技能更多的是靠传承,知识迭代的速度比较慢,上一代人的东西干到退休都可以教给下一代,知识不会很落伍。

    而现在,我们拥有的知识、技能大多能够从网络学习到,我们不曾拥有的知识也能通过付费的方式学到。不要说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后来者了,也许后来者比我们还要懂得多得多。再加上人到中年以后精力比不上年轻人,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中年人拿什么去拼呢?

    有个朋友,在华为呆到35岁就离职了,虽然当时还可以再干两年,不过到了时候还是会面临清退的结果,所以他毅然选择了离开。可是离开华为这个超级平台后,尽管还在同行业干工作,待遇却下降了好几个台阶。不要说互联网大厂如此,私企如此,国企也是如此,连公务员这些年也是干部年轻化了。

    体力拼不过,知识落伍的速度在加快,“中年危机”由此而来,中年人该何去何从呢?

    中年人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迭代自己的知识库,才不会落伍,只要自己的脑子不过时,到哪儿都不会被淘汰,都有用武之地。

    中年人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经验,经验不是单纯的经历,而是过往经历的总结和提炼。经验这个东西不是自己亲历过是没法沉淀下来的,它在很多时候还是很管用的。

    放平心态,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保持学习的状态,中年人不止有“危机”,也会有春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