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抽空看完了猫叔推荐的《精要主义》这本书的电子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悟。
这本书特别值得像我一样每天忙忙碌碌却效率低下、定了计划却完不成而陷入焦虑、什么都想学报了很多课程却一样也没进展、看似非常努力但是生活还是一团糟的人群花时间精读。
精要主义的核心思维模式:时间和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
书中每个结论都有一个生动的实际案例来加以说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操作。
首先我觉得有必要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常犯的一些非精要主义思维陷阱,大家对号入座。
陷阱一:
沉没成本:指的是由于已经投入其中的成本无法收回,而对莫项已知亏本的生意继续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的倾向。这点在很多婚姻不幸福或遭遇家暴但却不愿离婚的女性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她们有一句经典的自嘲语叫:“我不甘心”,为了已经投入的青春和心血而甘愿赔上一生的幸福,典型的沉没成本效应。
陷阱二:
禀赋效应:就是说当一个人没有莫件物品时,他就倾向于低估这件物品的价格,而当他拥有该物品时,就会倾向于高估它的价值。比如我们家中书架上闲置着没拆封的书籍,衣柜里还挂着商标的衣服,当我有一天想送人或清理时,它们就显得更加有价值,舍不得放弃了。
陷阱三
对浪费的恐惧:原因是成年人终身都受控于“不要浪费”这条规则,因此当我们成年时,已经能训练有素地避免出现浪费,甚至对我们自己也一样。记得小时候我妈妈为了不浪费餐桌上的饭菜,每次她都是最后一个打扫残羹剩饭的人,结果她由标准体重的人飙升到肥胖行列,后遗症是成为了三高人群,虽然现在这个习惯因为高血塘不宜多吃的影响有所改变,但还是在吃饭时劝说我们姐妹多吃点,不然就倒掉浪费了。
陷阱四:
随意承诺:对于别人的要求,不经思考,马上答应的行为。特别是面对那些不是我们工作范围的事。这点我是深有体会。去年8月份我调到一个新的办公室,交接工作时,同事交给我一张发票,说麻烦我到时报销一下。当时我不假思索的答应了。因为工作一忙就忘了这回事,等我接到发票公司的电话问我报销情况时,才发觉自己竟然找不到那张发票了,只好到财务部门咨询怎么补救,得知可以用发票存根复印件加盖他们单位的公章,于是如实告知那家公司,希望他们寄盖章的复印件过来。等我收到发票复印件后,打算找领导签字报销时,财务办公室同事问我有什么当初签得协议。找原来经手的同事一问,才发现原来的经办领导没签协议,第二次和那家公司联系,让他们寄协议过来,寄过来后又出了问题,因为8月份单位领导大调动,原来的领导已调离本单位,而协议必须和原领导签才有效,一波四则,虽然最后是完成了,但是花费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件事给我的教训是以后千万不能太轻易答应别人的请求。也算吃一堑长一智吧!
陷阱五:
害怕错过:相信很多有选择困难症的人都和我一样,因为害怕错过好东西而无法抉择。比如我最近就关注了很多公众号,一开始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去浏览文章,生怕错过精彩有用的知识点,就是典型的非精要主义思维。
把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惯性应用的非精要主义思维和行为告诉大家,主要是为了给自己和你们一个警醒,最好的做法是有意识的去避免和改善。
践行精要主义的目的
是为了让我们人人能掌控自己的主动选择权,辨别出真正重要而有意义的事,重拾生活的美好,过上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以下三个具体方法来实现精要主义
第一步:探索:
也就是如何从众多的事情中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事。这里的有意义的事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目前最想也最应该做的事,具体是指我们生活中重要不紧急的事。
1.留出每天或每周的一个固定时间和空间,让自己停下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建议可以用冥想的方法让自己静心。
2.把握问题的本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容易被迷惑而忽视问题的本质。去伪存真,化繁为简,找出问题最底层的思维方法,也就是临界知识。
3.用更严格更明确的标准做判断,放弃看起来还不错的选择,只等待最好的机会。这里千万不能应用我们平时的“退而求其次”心理。应用到找对象这件事上就是千万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坚守自己的初心,耐心等待和那个对的人遇见。
第二步:排除:
也就是放弃不够重要的事。具体怎么做呢
1.确立明确而有意义的简要目标。精要目标是既可以鼓舞人心又明确具体,又充满意义和容易衡量。比如我年初的计划有读书100本这一项,用精要目标来描述可以这么说:读100专业方面的书籍,输出100篇高质量的读书笔记。这样就比简单的读100书明确又容易衡量。
2.学会优雅的拒绝别人:书中介绍了八种有效说“不”的方法。我主要说说几种比较实用的方法。A委婉的说“不”或“不”但是;B.我需要先看一下日程表,然后再答复您;C,好的,那么我要取消的是什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当领导来找你,问你能不能做莫件事时,你可以这么答复:好的,我很乐意做这件事,但是我还有其他工作任务需要完成,不然在规定时间内就无法完成了。相信领导自然明白你的意思了。
3.及时止损,不要掉入沉迷成本的陷阱。最重要的做法是忽视沉迷成本,承认失败重新开始。
第三步:执行
既然已经明确了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做呢
1.设置缓冲,做好充分的准备。磨刀不误砍柴功。比如我就有好几次因为没有给自己预留缓冲时间而导致来不及参加会议,给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现在我的做法是小事比预计时间多留30%做准备,大事就提前谋划,在接到通知起就开始计划准备。一是为了事到临头不手忙脚乱,二是让自己少受焦虑的煎熬。不知道你们体会过没有,面对一项工作任务我是一边拖着不到最后一刻不开始,一边又时时为任务没完成而潜意识里给自己压力。虽然最近一直在改正,但还是偶尔会犯。
2.搞清楚阻碍任务完成的薄弱环节是什么?也就是木桶效应里找短板。具体方法分三步。一是找出短板;二是锁定目标;三是扫除目标。举个例子,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偏科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做的先找出成绩最差的那门课程,比如历史;其次是锁定历史这门课,进行分析原因;最后是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辅导,不要急于求成,循序渐进,肯定每一次的进步,扫清阻碍完成任务。
3.形成常规,养成好习惯。只要我们能创造或培养一种处理重要事务的常规(也叫底层规律),那么任何一种任务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常规的作用力来自于大脑掌控全局的能力,它不断生长,直至成为一个完全无意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