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秦国孝公去世、太子驷继位。秦国前军政大臣商鞅被秦军追杀,死在河南。而后,尸身被运回首都咸阳,车裂示众。
下面,又到了还原事件全貌的时间:
1.魏惠王不知道,错过的公孙鞅会成为他一生的痛
商鞅,原名公孙鞅,是卫国王室的庶出子孙,所以也叫卫鞅。他喜欢法家学说,在魏国大臣公叔座身边当侍臣。公叔座知道商鞅有才能,但还没来得及推荐给魏惠王,就身染重病。
一天,魏惠王亲自来探病。
惠王:“座座啊,你可要挺住啊,你要是不在了,咱们魏国可咋弄?”
公叔座:“王啊,我可能是不行了,我向您推荐一个人吧。我的侍臣公孙鞅是少年奇才,您可以让他当相国,委以重任。”
惠王:“……那个,你可能是病糊涂了……好好养病,我先走了。”
“别……”
座座屏退众人,悄悄地对惠王说:“大王,您要是不用公孙鞅,就把他杀了,千万不要放他到别国去。”
惠王敷衍地点点头,走了。
公叔座又叫来公孙鞅:“鞅鞅啊,我刚才向大王举荐你当相国,但他好像不愿意。我为了魏国着想,告诉大王,如果不任用你,就要杀了你。你快逃吧,不然就要被抓起来了。”
公孙鞅:“没事,大王没有听您的话任用我,怎么会听您的话杀了我呢?”
公孙鞅没有离开,惠王也果然没有杀他。
惠王觉得,座座一定是脑子烧坏了才向自己推荐一个毛头小子。他那时候还不知道,被他错过的公孙鞅,会成为他一生的痛。
2.卫鞅秦国求职记
公叔座死后,卫鞅就要去找新的工作了。他听说秦孝公发布了招聘启事,要寻找贤才一同成就霸业,便来到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孝公。
第一次面试并不顺利。卫鞅谈了遥远的五帝之道,孝公觉得他是狂妄之徒。
第二次面试时,卫鞅谈了稍微近一点的三王之道,孝公一样听不进去。
卫鞅又争取到了第三次面试的机会。这一次,他总结了孝公爱听的,和他谈了近代的春秋五霸之道。孝公终于点点头:“可以来参加复试了。”
复试持续了好几天。期间,卫鞅和孝公二人促膝长谈,讨论强国之术,十分开心。之后,孝公就任用了卫鞅。
卫鞅想实施变法,但孝公迟疑不决,朝中大臣也反对。
卫鞅:“犹豫不决是不会成功的!成大事的人不会征询民众的意见,民众只需要在我们成功的时候为我们欢呼!圣人如果可以实现强国利民,就不用遵循旧的法度!”
大臣:“圣人和智者都是按照民俗和现有的法律教化人民的,这样很容易就能取得成功,百姓也能安定。没有百十倍的功效,就不要变法。”
卫鞅:“这是你们俗人的看法!俗人就喜欢局限在旧礼中,这并不值得推崇。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仿原来的规章。”
孝公听完后,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决定变法。
3.卫鞅当官
卫鞅制定了新的法律。其中包括连坐制、不告发奸恶者腰斩、告发的给予赏赐、家里有两个成年男子却不分家的加倍征税、斗殴的给刑罚、工商业的和懒惰的穷人收捕为奴、明确各种等级……
法令写好了,可怎样实施呢?要是百姓以为朝廷在开玩笑怎么办?
卫鞅一拍脑袋:招人搬木头。
大臣:“弄啥?搬木头?我看他脑袋像木头。”
卫鞅在南门立了根差不多七米高的木头,如果有人能搬到北门,奖赏四公斤金属货币。
百姓:“就这?把木头从这头搬到那头?就奖励那么多钱?我看他脑袋像木头,要不就是传销。”
卫鞅:“我今天耳朵咋这么烧?”
没有人敢搬,卫鞅把奖赏提高到了二十公斤货币。有个人过来把木头搬到北门,立马给了奖励。他让百姓看到朝廷没有欺诈,才颁布了法令。
法令实行一年,有几千名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好。这个时候太子犯法了。
卫鞅:“新法不能实行,是因为朝廷的人触犯法令。”
但是太子毕竟是继承人,不能行刑,于是让太子的老师公子虔代为受过。太子的另一个老师公孙贾受到了墨刑,脸上被刺上了字。
百姓:“好怕怕……”
新法实行十年后,路不拾遗、山中无贼,勇于为国而战、害怕私下斗殴。
当时到国都说新法不好的民众又来说新法的好处。
卫鞅:“就他们话多!”便把议论的民众全部迁到边境居住。
百姓:“好怕怕……”从此没人敢议论新法。
4.卫鞅升官
卫鞅升官为大良造。他开始在咸阳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秦国就把首都迁到了咸阳。
卫鞅又颁布了新法第二次修订版。其中包括禁止父子兄弟住一起养育后代、合并小地方为县、明确地界利于征税、统一度量衡……
新法修订版实施第四年,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违规,被割掉了鼻子。
五年后,秦国富强。
又过了一年,齐军打败了魏军,俘虏了太子,杀死了庞涓。
又过了一年,卫鞅给孝公出主意:“大王,现在富强的国家有两个——魏国和秦国。去年魏国被齐国打败,诸侯们都离开了,我们可以趁这个机会攻打魏国。”
孝公:“那你就带兵去吧,鞅鞅。”
卫鞅就是从魏国出来的,与魏国的将领公子卬(音昂)交好,就给公子卬写了封信:
“卬卬啊,我们是好朋友,我不忍心与你交战。不如我们约个饭,吃完写个盟约,一起撤兵回国,你看好不好啊?”
公子卬就同意了。
然而,公子卬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卫鞅早就让士兵埋伏好,在酒宴上俘虏了公子卬,随即大败魏军。
魏惠王这时候才幡然醒悟,当初为什么没有听座座的话杀掉公孙鞅呢?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公孙鞅已经成为了他一生的痛。
魏惠王只好将领土送给秦国以求和。
卫鞅回来后,得到了很多封地,从此号称为商君。
5.商鞅不听劝
商鞅仗着孝公的支持,实施起刑罚来丝毫不手软,从来没想过要以仁义服人。为人也越来越高调,在贵族之间有很多不满的人。
贵族赵良看不下去了,就去劝说商鞅退休,归隐田园。商鞅不服。
商鞅:“你觉得我和百里奚谁高明?”
赵良:“你自己心里没数吗?人家百里奚当时想见秦缪公,路上没有盘缠,就把自己卖给客商喂牛,后来缪公用五张羊皮将他买了回来。而你呢?利用宠臣景监推荐自己,不是什么正经方法。
“百里奚帮助秦国称霸,以德服人,发布教化、施德诸侯。而你呢?只知道使用严酷的刑罚,聚集怨气。你把公子虔的鼻子割掉后,他八年闭门不出。你知道你给虔虔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创伤吗?
“百里奚为人低调朴素。出门查看民情,不要车辆、不要随从、不带武器,酷暑也不打伞。他去世时百姓痛哭流涕。而你呢?出门时随行几十辆车,车上都是全副武装的保镖,跟在你车旁边的保镖还必须持有武器。只要有一样不齐全,你就不外出。
“所以我劝你退休,归隐田园。奉养老人、抚养孤儿,尊敬父兄、尊崇德行,这样才能求得平安。”
商鞅:“别说那些没用的,再见!”
五个月后,孝公去世,公子虔继位,为秦惠王。有人告商鞅谋反,秦军便开始追捕他。
商鞅逃到边关,要住客栈,但老板拒绝了他。因为根据商鞅自己颁布的法令,留宿没有证件的人要判刑。
商鞅又逃去了魏国。魏国人恨他欺骗了公子卬,拒绝接纳他,并把他遣返。
商鞅最终被秦军杀死在河南,尸身被运回首都咸阳,车裂示众。秦惠王又杀了商鞅全族。
我们的老朋友司马迁对此发表评论:“商鞅天性刻薄。当初他以帝王之道劝说孝公,只是为了当官,并不是要以道义教化民众。通过宠臣得到任用后,对公子虔施刑、欺诈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劝告,这些都足以证明商鞅寡恩。他最终落得谋反的恶名,也是有原因的。”
商鞅如果听从赵良的话,早点退休,可能就不会死了。但他刚愎自用,最终被自己的错误杀死。要想安度晚年,请记住:仁义,才是最好的养老金。
(本文改编自《史记·商君列传》,不喜勿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