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你曾经错过吗?
在爱情的世界中,我们常听说错过了可能就再也挽回不了了,电影《大话西游》中周星驰饰演的至尊宝那句经典台词生动刻画了错过以后无法挽回的痛苦。
现实生活同样是错过了也许再也无法挽回,更加遗憾的是,在没有想清楚你真正适合和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之前,你可能无法判断什么对于自己是机会,也就更无法知晓自己错过了什么。
在没有元认知能力认知并刻意训练之前,一个人容易相信自己是走过的路没有遗憾,等到忽然有一天意识到错过了宝贵的机会,也许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错过的已经很多很多。
大学时,比较抗拒考各种证书,除了必须考的证书外其它一概不考,那时的我认为考各种证书的行为都是跟风的盲目,是浮躁的表现,自己不去考反而好像很独立很有主见,因为那时,我没有意识到自由掌控的时间价值,更没有真正理解错过了可能再也无法挽回。
大学的四年时光中,也没有意识去听听别的专业课程,去利用其它专业的资源。当然,还有许多的大学生把逃课作为一种习惯,逃课的时间去睡懒觉或者玩游戏,连自己专业的资源也并不想去利用。
逃避,这是那时我的许多同学行为表现,许多种理由都可以直接促使他们选择逃避,但有一种理由往往不说但却最真实的就是不知道追求什么,甚至认为读大学不过是为了一份工作。
不知道追求什么,可以用“迷茫”一词来形容,“迷茫”也就不知道该往何处走,也更不清楚怎么改变自我,不知道需要什么又如何知道什么不要错过。
但还有一种状态是,你似乎很确定你想要什么,于是你认为只要直追目标去实现,其它的就被认为无关了或者可有可无,有无对你的发展并无什么影响。可是这都是自我的认知,有些可能性就是这样无声扼杀。
研究生时,研究罗马法的教授开设了意大利语的初级至高级课程,虽然课程与我的课程有时冲突,但根源在于我虽认为这是好的机会但却并没有认为错过了会怎么样,我就那样错失了至少可以初步接触一门外语的机会。
贰:开放性个体
我们每个人回望过往可能都会猛然发现错过了一些宝贵的机会,但别忘了今后你仍然会遇到无数的人与事,所谓机会无时无刻都可能遇上,我们可以确信下一次不错过吗?
其实不太可能,因为许多时候什么是不应该错过的只有过后了许久才会被认识到,我们只能去探索可以避免错失的方法。
李笑来老师、严耕望先生还有很多的大家诸如富兰克林、达芬奇、爱因斯坦等等,他们用行为以及语言都为我们指出了方法,那就是以开放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不要自我认为许多的学习和实践并没有价值和意义,在还不确定的时候多去学习和实践,也许未来某一个无意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竟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你的生活。
我们的高等教育近些年强调协同创新,尝试打破以前过分强调专业的领域边界,更多意识到跨专业协作对于创新的价值。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对于其它专业工作的巨大助力,比如计算机的统计计算功能如果被恰当利用会让你快速发现规律并实现一定程度的创新。
所以高等教育也开始大力投入资源搞专业之间协同、跨学校之间的协同、跨国家之间的协同,在意识到并开始尝试以后,作为受教育的个体便开始有了更多开放性的可能,我们现在看到许多的学生具有双学位,更容易去接触跨专业的知识;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有许多的研究生培养由好几所高校或者好几个导师联合培养。
有人说,单一的价值观造就了今天很多悲剧式的成功。我认为,悲剧式的成功应当是社会大众认为的成功而成功光环下的人却痛苦不已。
社会评价标准越单一化,我们每个个体却越要警惕自我标准的单一化,比如对于名校的看法,社会过分强调名校的巨大作用,家庭中的家长再灌输一定要上名校否则人生便是失败的认知,一个受教育的个体身在如此环境中也越来越形成单一化认知,高中甚至初中没进入所谓的名校就自我认知是失败者,大学没进入名校便更加在内心中笃信自己注定是失败者。
朝着开放性个体发展,自我评价标准与追求多元化,那么没有上所谓的名校只不过是一点遗憾,未来值得你去努力和追求的方向还很多很多。
批判性地看待社会反馈,假如你因不是一流高校毕业而被迫失去一次工作机会,那么你不要嫌弃现在的自己,朝着开放性个体方向前进,总有许多美好在等待曾经错过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