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章节精选

一、儿童对社会情感的心理诉求

在儿童和成人身上都会有这样一种心理诉求:他们想将自己和别人联系起来并与别人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然后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类历史发展史就会发现,人们总喜欢以群居形式生活在一起。这一事实有着合理的解释,因为任何一种力量薄弱的动物都会报团取暖,以求自保。

对于人而言,婴幼儿和接受教育的儿童时期是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阶段,从儿童到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还需要数十年的社会学习,也是人生中最需要保护的阶段,是促进和培养社会情感的最佳时机。

对于孩子发育上的不成熟,教育显得非常重要。社会性才是教育的目的。

二、社会情感影响逻辑和语言能力

人类语言的发展历程说明人与人之间离不开交流,而群居也是产生语言的必要元素。逻辑和语言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主要表现。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不爱好发言,严重者我们会认为孩子没有语言上的天赋。其实这些语言上有障碍的儿童往往可能是缺乏社会情感所致。

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体,需要同其个体交流和沟通,必定离不开逻辑和语言。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思考逻辑不同,所以逻辑和语言是密切相关的。逻辑的目的就是促使个体发展和获取社会情感。

三、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性格和成就

1.环境所产生的坏的影响最终导致孩子犯下错误。父母孩子的生活过度保护,不适当放手,那这个孩子容易很懒散。如果父母经常因为小事呵斥孩子,这个孩子往往就会撒谎成性。

2.从个体心理学中可以看出,孩子在家庭中处的位置也影响着他的成长。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在家庭里的位置,才能进一步了解他。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个体由于出生先后不同,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同,从而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3.长子的性格特征,通常他们相对保守,崇尚专制和权利,认可规则的局限,对权位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痴迷。

4.男孩不能只在有女性的环境中成长。而在只有男性环境中成长的女孩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对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培养方法。当使用统一的标准对孩子分类时,我们要注意到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

一个人在接受幼儿教育的时候就会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这个时候是培养他们社会情感的时机,让他们具有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

1.父母对孩子前半生的教育,往往决定了后半生孩子对待自己的命运。父母要表明态度,态度要坚决,这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健康成长。

2.家庭教育专家林如萍说: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互敬互爱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的磐石。夫妻关系亲密、恩爱和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夫妻是每个家庭的核心,夫妻的关系决定着家庭的和睦程度。父母之间流动的爱和温暖,就是孩子最好的滋养。

3.父母在平时要端正态度,通过言行和态度,让孩子意识到他很重要,但是不是家里的最高决策者,从小就给孩子灌输“长幼有序”的概念,要懂得尊重长者。同时,要秉承着“有原则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的理念,找到隔代爱与教育的平衡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