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觉得死亡大概是和诗意挂钩的吧。仔细深究的话大概都是人们所缠绕一生的词。
“诗意”是个极其浪漫的人们毕生所追求的理想词,而死亡是人们都恐惧、想要遗忘可又避免不了的词。
想到诗人,大概都是浪漫多情而又多才的,可是诗人大概又是落魄而又羸弱的。往往是理想而又被现实打败的人。
古有李白、杜甫到当代的海子。不都是向往理想国可又被现实打败的吗。可是又一想那些现实主义者早已被历史刷的干干净净而诗人般的理想主义者却被历史冲刷的越来越清晰。
《死亡诗社》,我粗糙的把死亡自我理解为现实,为一群传统、迂腐、顽固、胆小的推卸责任可又自负的肥头大耳的把持学校的执权者。而诗社为一群新生的年轻、冒险勇于追求自我的可又手无寸铁无权无财的抱团的学生。
新生的诗社本来是一直偷偷摸摸的避免和学校执权者直接触碰的。因为知道打不过抗衡不了,咱得地下党悄悄的发展。
可尼尔的死把这种矛盾由桌底抬到了桌面上。显而易见的结果就出来了,手无寸铁的诗社碰上执掌生杀利器的执权者不可避免的就像鸡蛋碰石头一样,一触就破了。所以诗社的成员面对执权者的生杀大权“退学”不可避免的屈服了。签字了。解散了。而基廷老师则当了替罪羊。
而在这场矛盾的碰撞中。人性由次显化而出。或者说新生的诗人、理想者面对当权者有了三种表现。
即一种是尼尔的决然、一种是卡梅隆的屈膝讨好、而另一种则是以托德为代表的其它学生在屈服中弹起。
当以托德为首的站立。看到了脆弱的新生理想国面对保守刻板的传统教条是死亡了。可是这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种子埋了下来,这种对新事物的追求对教条的打破埋了下来。不由的想或许基廷老师也是由种子发育成野草的、被焚烧了可是又洒出了新的草种。而野草最后也会成为一片离离原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