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曰:‘然。’”这是《传习录》中的话,陆澄问王阳明:“知道停止的人,那就应该知道至善就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本来就不在身外。只有这样才能守住至善。”王阳明说:“对。”

这段话的概括就是“止于至善”。对于“止于至善”的理解,大致有如下步骤:

[if !supportLists]一、[endif]静止,这是物理学和哲学上的概念,从哲学上说,静止是相对于运动提出来的。其实这种提法是有问题的,静止是指事物不同时间上的同一。球前一秒在篮子里,后一秒依然在,球是静止的。和尚坐在那里念经,出去了一趟,又回来了,如果我没有看到他出去又回来,我认为和尚是静止的。去年山中花树开了,今年又开了,虽然我并没有看到去年花树花谢的情况,但我知道山中花树他不是静止的。事物因为是静止的,我们才可以说规定性,才可以说存在。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停止,主动地静止下来。看样子,把这里的“止”理解成“停止”更为妥帖,只是静止更为学究罢了。停止就是保留在某一状态中,可保持在某一状态中并不一定是真正的静止,例如篮子里的球,篮子如果动了球也就动了。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至善是静止的,“止于至善”就是保留在至善的状态中。至善如果是个物件,那最好是不动的,这样我们就不用跟着它一路狂奔了。更何况是“至”的善,都到头了还跑什么呀!至善是静止的,“止”也就只能是静止的意思了。

[if !supportLists]四、[endif]至善必须通过自我实现,来发展自身。陆澄的话意思是:至善只是我们内心的感受。任何内心的东西都需要赋予客观的意义(用于小孩学习的识字卡,就很能说明问题,“牛”字指代的是一种动物,识字卡上面画着它的样子,小孩子把对牛的理解赋予到了图案上,可那个图案不是牛;后来看见了真正的牛,朋友告诉他这就是牛,这时的小孩子心智早就提高了,他意识到识字卡上的图案并不是真正的牛,只是照着牛画下来的图;而这图和眼前的动物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他相信了他的朋友,他把牛的概念又赋予到了动物牛的身上)。至善也一样,至善如果不能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主观唯心主义与朴素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变化源于内心,只有将变化发展的事物赋予客观意义,实现自我,才能把发展固定下来。而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内心从动于客观世界,内心是客观世界的奴隶),至善将空洞无物,得不到任何发展。

[if !supportLists]五、[endif]这样“至善”就不是一种内心状态,而是一种包含内心和客观的境界,“止”也就不能再用保留、保持来解释了,“止”应该是坚持原则,也就是要用至善的原则来规范至善的自我实现:这就是“止于至善”中“止”的含义。

[if !supportLists]六、[endif]最后,还得理解透“至善”的含义。至善其实就是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这是一个极为公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仍然需要交往,仍然存在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每一个体通过人人来自我实现的理想状态,这就是至善呀!

[if !supportLists]七、[endif]至善的实现,是需要我们认识到至善的理想状态,省察自己的设想、做法是否符合至善,并用克己的举措来制止自我愿望膨胀的发生。

这就是“止于至善”含义。

另外说一句,昨晚的舞蹈节目《朱鹮》真是好,能感受到“止于至善”的心境。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