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在被法国殖民之前,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又紧挨着中国广西、云南,所以,越南处处可以看到中国的影子。
先说语言。
越南的文字属于表音文字,这个应该是受到法语的影响(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越南国语采用的是京族的语言,因为京族占越南人的大部分。虽然我听不懂,但明显感觉发音和语调有点像广西边界地区的方言。
但是,只要是历史悠久的建筑,上面的文字又都是汉字。好像一段历史被硬生生割裂成了两个时空。
越南人逢年过节供奉神祇的供台上也大多写汉字。
每年春节,越南家庭和店铺都会准备两棵漂亮的金橘树和桃树。橘树上一个个圆圆的金色果子象征团团圆圆财源滚滚,而桃树呢 ?因为有辟邪的寓意。这个和中国“只把新桃换旧符”的寓意是一样的。
越南的民族服装代表就是女性的奥黛。
花色以大红大紫大黄等鲜亮的颜色为主,就像我们现在的戏曲服装。图案好多是松竹梅,看到最多的是喜鹊登枝,还有龙的图案,极具中国传统风格。款式明显是中国清代女子着装的演变:上身有旗袍的腰身和飘逸感,下身是一条宽松的长裤,方便活动和劳作。只是腰部开了高叉,露出一点肌肤,失去了中国传统服装的内敛含蓄,显得不那么庄重。
这是年轻人在舞狮子。从狮子的造型到表演者的衣着,都把我拉回到了湖南江浙一带乡间舞台。
今天正好遇到一家人在办丧事。门口搭的灵棚,摆满了花圈,孝子们披麻戴孝,和中国民间办丧事的场面何其相似!
最有意思的是地名。
我们看,如果把中越边界线删除的话,越南的地名和中国的混到一起,丝毫不会有违和感。“乐山”“吴镇”“安溪”放到四川湖南可不可以?竟然还有两个地区,一个叫“山西”,一个叫“太原”!不能这样胡来好不好!
说说饮食文化吧。
说实话,我觉得越南没有自己的饮食文化。每个小饭摊都必有一道菜叫“春卷”,我们每个中国人是不是都跟熟悉?那是我们很多中国家庭春节必备饭食。再有就是胡兑的各种叫不上名字的东西。煮一包方便面,上面盖两根青菜,再扔上两只虾。饿不死,但真的没什么美感可言。
这盘西瓜的摆放倒是极有创意,点赞!
越南盾和人民币的比率大约是一比三千。五百元人民币换一百五十万越南盾。领队一再嘱咐我们花钱的时候要看清楚钱上有几个零,不要弄错。
要了两个小菜,付账时听不懂商贩说什么,就让他从我们手里随便抽,他竟然抽走了三十万!好不适应!每次询问价格,都不自觉地先要在心里换算成人民币,才能掂量出价格是否合适。
因为语言不通,商贩们告诉游客价格的方式一般就是拿出相应面值的纸币,让游客自己查数。想买路边的香蕉芒果巧克力煎饼,一个河南新乡老太太好不容易弄清楚价格,付钱时,嘴里嘟哝道:“查了几天‘零’了,查得晕头转向的!”
好在有些商店饭馆已经开始收人民币了。结账时,他们往往根据顾客要求,两种币种都可以。
晚上逛街,问商贩腰果的价钱。她用计算器打出价格,我们嫌贵,也用计算器打出一个较低的价格,她夺过计算器,清楚地喊了一句汉语:“不卖!”让我们震惊后哑然失笑!
最有幽默感的画面在饭馆。游客们听不懂越南话,看不懂越南菜谱,点菜时只能用手指图片,付账时打手势。于是,不管是洋人还是中国人还是土著,全在进行哑剧表演。
这两年,中国游客猛增,有些商家已经看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巨大潜力,都在迎合中国人,连菜谱都改用中文了,可是,像这些菜品,你敢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