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或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诗的主题是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关怀。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杨花即杨树花絮,子规即杜鹃鸟,其啼声哀婉凄切,与诗人的愁绪相呼应。
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王昌龄贬谪的地点和路途的险远,显示出诗人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则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希望它能伴随着友人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的偏远之地。
此诗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将抽象的“愁心”赋予物的属性,让它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使明月成为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音节清哀,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关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公和黑暗。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和魅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充满真挚情感和深刻寓意的佳作,它展现了李白作为伟大诗人的才华和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现实和诗人情感世界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