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觉得父亲是个特别讲究习俗的人,平日里讲究这,讲究那,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讲究就更多啦,以至于母亲常常用戏弄的口吻对父亲说,知道的你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知道的以为你是地主家出来的孩子呢。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不能上桌与客人同桌吃饭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桌丰盛的饭菜意为着一段时间里我们家会清淡很长一段时间,不是父母的收入买不起这些东西,在那个时候父母的工资收入在周围人中属于非常不错的了,只是计划经济下有些食物是限量供应的,所以小时候的我,一点也不喜欢家里来客人。长大以后才知道,父亲经常请到家里吃饭的叔叔伯伯们,大部分都是一些常年一个人在外面生活的单职工。多年后,遇到他们,他们会说年轻的时候没少在你家蹭饭吃,你父母真是好心肠。晚年的父亲提起那个年代的事也常常自责地说,那个时候挺愧疚我们的。
过年过节父亲的讲究就更多了,一定要让母亲和姐姐们,提前准备过年食物:炸丸子、炸老板鱼、蒸馒头、蒸包子,说这样意味着年年有余、蒸蒸日上。三十那天,他一定会亲自贴对联、挂红灯笼,并让每个房间的灯都开着。初一早晨起来,他一定会亲自从门口往屋里扫垃圾,说这叫往家里扫财。
父亲还有许多的讲究,家里有一个人不上桌吃饭是不让开饭的;吃饭不能用筷子乱夹别人面前的菜;拿筷子的姿势手不能离筷子头部太近,会离家远……
那个时候我总想山东人咋那么多讲究呀,那些讲究真烦人,长大后为父亲这些讲究没少和他叮当。
直到父亲突然走了,才发现没有了这些讲究,年没有了过年的气氛,日子过得也没有那么有趣;才发现等每个人都上桌才开席,是父亲心疼在厨房忙碌做饭的儿女。原来那么讲究的父亲是用另外的一种方式在爱着我们。
就是这样一个讲究习俗的人,对自己的后世选择了不发卜告、不开追悼会、骨灰撒入江河—后世不留骨灰也是为女儿们老年后考虑,怕那些公墓在山上,儿女们看他们不方便。父亲,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您,才懂您,是不是有点晚了。
今天我们为了完成您和母亲不留骨灰的愿望,而我们又不想选择一处没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地方撒掉您们的骨灰,在反复选址上我们选择了您生前最热爱的故乡,热爱的大海,做为您和母亲回归的地方,希望您和母亲喜欢这样的安排。
知您所想、随您所愿……安息吧,我亲爱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