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知他人是错的我们还会盲目跟从?
什么情况下碧会被称为可乐?
其他人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为何夫妻会越长越像?
冰激凌与猴子的大脑活动有何关系?
如何成为更好的谈判者?
对风靡一时的事物如何解释?
重复顾客点菜的话语为何能让逝者得到更多的消费?
如何摆脱群体思维?
从重心理的力量
我长大成人的地方,以及周围人群的行为准则和惯例做法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语言和行为举止。孩子们会选择与自己父母同样的宗教信仰,大人们会模仿自己室友的学习习惯,无论是购买哪种品牌的商品等小小的决策,还是在确定职业发展道路等重大事宜时,我们通常都会模仿身边人的选择。
这种模仿倾向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动物中也存在这种行为。再一次针对绿猴的研究中,科学家为这些猴子提供了两盘玉米,一盘玉米是粉色的,另一盘玉米是蓝色的,其中一组猴子得到的粉色玉米是用气味难闻的苦涩液体泡过的,对于另一组猴子,研究人员则调换了颜色,蓝色玉米味道更糟,而粉色味道正常。
慢慢的,猴子们学会了避开那种对于他们味道糟糕的玉米,第一组猴子会避开粉色玉米,另一组则会避开蓝色玉米。但科学家们并不仅仅是在训练猴子,他们感兴趣的是社会影响力,新加入猴群的未经训练的猴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为此研究人员将不同颜色的玉米都拿走了,得到几个月后才重新供应此事一定有了新的侯宝宝出生了。他们重新将粉色和蓝色的玉米放在猴子面前的托盘中,只不过此时两种颜色的玉米都不再有不好的味道。
那么新生的猴宝宝会做何种选择呢?
既然两种玉米同样好吃,猴宝宝应该两种都吃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某种颜色的玉米味道很差时,这些猴宝宝尚未出生,但他们仍会模仿侯群中其他猴子的做法。如果自己的母亲不吃蓝色玉米,他们同样也不会吃,有些小伙子甚至还会坐在一堆鱼上吃另一种玉米,完全忘记了自己屁股下面的玉米也是一个食物。
从重现象如此强烈,以至于更换猴群的猴子也同样会改变自己食物颜色的偏好,研究过程中恰好有一些年龄稍长的猴子更换了猴群,有的从不吃粉色玉米变成了不吃蓝色玉米,反之亦然,这些猴子改变了自己喜欢的食物颜色,更换红唇后,猴子接受了新的习俗,选择的食物颜色也变成了新猴群惯常食用的那种。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人们可能会将碳酸汽水称为苏打水,但在搬到新的地方后,我们使用的语言也会开始有所变化,周围的人都称为可乐,那么若干年后我们可能也会有样学样的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