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数不尽数,以前也去过很多地方,从来没想过要记录什么的,这次有幸来了杭州西湖,突然就想写点什么来记录这趟旅行,以便年老后还能想起曾经的足迹。
有资料记载,杭州西湖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湖,更是一个人文湖,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这种基因是无法复制的。西湖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品”,春来“花满苏堤柳满烟”,夏有“红衣绿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万顷秋”,冬则“白堤一痕青花墨”。名自景始,景以名传,故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景名流传于世。名中有诗,名中有画,以命名艺术之美点化自然山水。2007年5月8日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作为文化景观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
此时正值夏季,七月梅雨未过,望着之前还晴空朗朗下一刻又突然阵雨的天,我欢喜跟着众人一起出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都说了晴方好,雨亦奇,欣赏雨中的西湖则更为奇观。
烟雨蒙蒙,如恬淡朦胧心情,过断桥漫步白堤,看湖边杨柳依依,望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杭州的西湖,不论晴时雨时,赏湖游人均是如织,断桥上,他们撑伞而过,或是孤身,或与友人,我撑伞,便混在他们其中,心里突然就想起了白娘子的故事,千年前,白娘子就是在这里与许仙相会,与我如今站的是同一地方。听闻断桥残雪是西湖十大美景之一,然,雨中撑伞站于断桥之上也不觉目酣神醉。
平湖秋月,也是西湖十大美景之一,亭中驻足,远看雨中山色蒙蒙,近看湖边雨打荷叶滴滴答答,温风如酒,波纹如绫,美哉。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举目望去是孤山,一小小门庭现于山经,上书西泠印社,这西泠印社就是依山而建的,门庭看着不大,可里面却是亭台阁楼错落有致,一层一叠,井然有序,这里不光建筑美如画,同时还是引领世界书法、篆刻艺术的圣地,也是众多文人雅士艺术大师们心驰神往的地方。
过西泠再往前对面有浙江省博物馆,此时雨正大,我心血来潮便走了进去,一楼是中国古代陶瓷陈列区,这里共展出文物约两千组件,分为文明曙光、古越王国、三吴都会、东南翘楚、和繁庶两浙,展示风格上也是大气求精,别具独特魅力。
观文物,不禁生出一种肃穆感。
据说这里二楼是浙江现代革命历史的陈列区,三楼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古琴和民间造型艺术展区,其中还有十里红妆和举世闻名的《富春山居图》,虽然它只是一半。
恩,二楼三楼我没去,这些都是后来听闻,回去后也曾查询了下此博物馆的介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内心纠结不已,并重新安排了行程,打算找个时间再去一观。
从博物馆出来,内心已平静了许多,湖上游船荡漾,岸边大树高擎,山间郁郁葱葱,小道蜿蜿蜒蜒,不觉间就让人忽略了游人喧哗而沉浸在这份画意诗情中。
再前行,临湖对面是楼外楼。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再前行,是西泠桥的北端,就在湖边,那里有座六角攒尖顶亭,叫“慕才亭”。亭子的六方柱子上题有‘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花光月影宜相照,玉骨冰肌未始寒’、‘且看青冢留千古,漫道红颜本暂时’等十二副楹联,这十二幅楹联是由十二位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是西湖风景区中柱联最多的一座亭子。
这个小小的亭子,里面有一座青石黄顶墓,里面葬着南齐时期杭州才女苏小小。提起苏小小,我首先想起的就是这样一句话: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这句话也记录在亭柱上,是苏小小的遗愿。
一个纤纤弱女子,自幼聪慧秀颖,知书达礼,才气过人,却病殁于十九岁的花季,想想这也是一首凄婉哀怨的悲歌了。
可说西湖岸边处处都是散发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处处都是百年以上的树木,处处都是亭台阁楼的建筑,处处都是从容、淡定、恬静的意境,曲院风荷、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柳浪闻莺,还有传说中的雷峰塔,想要徒步走完这里,只怕没个三五天是不能了,我又不想走马观花,想要品味西湖而不是浏览西湖,只能下次再找机会了。
西湖附近都是这样的建筑。
西湖很多这样百年的树。
西湖,还有很多美景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欣赏,西湖,它是一首诗,是一幅画,也是许多个美丽而令人向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