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喜好,都带着少年时代的印记。少年时期所爱的,长大倒也未必持续地爱着,因为成熟,因为悔悟。但有两样,我是一直爱着的,比如咸菜比如布鞋,咸菜虽香,不利健康,偶尔去永和大王,点碗雪菜面,还能品味一下那种咸香的味道,而布鞋至今每天都穿着,可念叨一番,或许铺成五百文字。
平生喜欢质朴纯厚,无论品性修养上,还是家居生活中,这不算标榜,完全是从自身粗陋的材料出发,实事求是的结果,颜值低浅,又矮又黑,不走质朴一路也难。初入简书,不知从何入手,于是质本朴来还朴去,脚踏实地去看,第一样可写的也只有脚上的这对质朴的布鞋了。
眼下这双布鞋,黑面白底,脚面两边砌有如拇指般大小的松紧带,外表看与小时穿的并无二致,底盘其实大大升级了,用的牛筋底,耐穿耐湿。以前家家都能自己做布鞋,妈妈衲的千层底儿,这份情怀至今广为传唱。
小时候也帮母亲糊过破布,回想起来,大约是先找各种破布头,有从外面捡的,也有旧衣服剪的,然后煮浆糊,浆糊怎么配出来老实记不清了,每次听上海人讲捣浆糊,我就想起那个情景。捣好浆糊后,就把布片糊在竹匾上,去日头下晒,阳光下看各种颜色拼在一块,远看去象幅油画。等晒干后揭下一层层地叠起来,最上和最下一层应该找最白净的布,因为还要在上面画码型,据岳西永安兄所言,他的鞋底还要加一种竹鬃的材料,更能吸湿养生,我印象里是没有的,这是他的卖点。母亲做给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穿,就没有那么讲究。母亲很随性,只讲快不讲佳,做吃的做着的,不求好看但求温饱,相对来说,母亲做的布鞋在她能做出来的东西里面,已经算是最好看的,这使我想起儿时的布鞋又温暖又美好。
将牛筋底与千层底比较,各有好处,从实用角度,还是牛筋底好,坚固耐磨,小雨天也不受影响,何况衲鞋底是很苦的活,现在的妈妈也干不了,牛筋底确是进步的一种。
前天到香港见朋友,他对我穿的布鞋亦感兴趣,嘱我回故乡也给他带两双,我没问他小时候是否穿过,大概他的父母辈总在穿布鞋的年代,或许留给他一份怀旧的情结。
胡乱写来,也不知怎样结束,早上刚下载了APP,又在早起快走中,管不了许多,就此结了罢。
哦,我穿的是台州西山老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