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设计大课的思考
组织理论与设计的内容在管理学的课程中向来是比较枯燥的一门,组织理论里有很多刻板的组织模式,组织特征以及使用情景,内容看起来虽然高端大气,但是感觉很空洞,不容易进行把握并付诸实际运用。周日王明夫老师的大课以一种极为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组织设计的重要性,使我对组织设计这个战略层面的“高难度任务”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做一个业务上的能手或许通过努力工作就可以实现,但是做一个组织能手却需要对企业内外环境有一个深刻的洞察力,这需要很深的理论和实践功底才可以实现。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思考,如有不合理之处,希望各位同志指正。
(1)组织设计的灵活性
组织设计一定是是死板和教条的吗,书本上所展示的那些严谨的组织框架和制度一定是科学的吗?通过昨天的课程,我有了新的认识,未必复杂的就是好的。就像王老师在课前秀中讲到的三家公司:金正、微软和Google。金正有着严格的考勤制度和有规律的年休制度,但却倒闭了;Google的工作环境宽松自由,有种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爱干嘛干嘛的感觉,但是自1998年创立至今,Google已成长为服务全球数百万用户的大公司。为什么严格的管理,严格的组织制度反而会失败,可能就像课件中所说的,金正公司的组织设计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没有考虑到组织状态和管理方式,没有考虑到行业特点和员工特点,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成长阶段。简单的说,就是金正的组织设计不灵活,太死板,没有应时而变,应势而变。举一个国内的例子,阿里巴巴是中国电商界的翘楚,2014.9.19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全年总营收762.04亿元,根据《第一财经周刊》模仿国外做法为中国主要的科技公司炮制的结构图可以看到,阿里巴巴的组织结构与apple公司很像,即公司围绕在一个核心人物的领导下,组织结构相对清晰,之前我去过阿里总部,办公区域有零售区、休闲区等各种配套设施,给人一种很轻松的氛围,尽管这样,阿里的业绩仍然蒸蒸日上。所以组织的灵活设计对一个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组织设计离不开业务和人才的同步跟进
对先生在讲课过程中提到的三大版图印象深刻:业务版图、组织版图、人才版图。一个做企业的人应该对企业的这三大版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不断采取措施维持这三大版图的协调统一,可能我现在的知识有限,认识还比较浅,我觉着三大版图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业务版图的变动引发组织版图的跟进,进而引起人才版图的变化。钨铀新材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上市之后带来资金和机会的大量涌入,既有的组织设计已经无法消化和容纳当前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如果不及时进行组织设计的更新改进,只能面临“揣着一大笔钱花不出去,面临一大堆机会不知所措”的窘境,进而加速企业的衰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时企业的必然做法就是重新界定业务格局,根据业务重新设计组织结构,然后根据新的组织结构招揽人才,以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消化掉公司面临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发展的新突破。
(3)我们可以从组织设计中看到什么?
从一个合理的组织设计体系中应该可以读到很多信息,例如未来发展趋势、公司的投资价值等,就像先生说的,他只要看一个公司的组织架构图,基本就可以知道一个公司的未来走向,未来可能发生并购或是拆分业务,应该做怎样的改进等等。一套组织设计的体系中包含了很多的信息,开玩笑的说,买股票的时候倒是也可以看一看组织结构图(先生的话),一个公司的组织设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思考是否明晰,是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反映了企业未来的业务走向,以及可能会面临的风险和机会,以及企业主是否可以称之为一个企业家而不是所谓的经营者。总之,组织设计中隐藏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值得发掘和研究。
(4)客观看待组织设计
用6秒钟换四个轮胎以及加满油的例子展示了组织设计的高效性。三湾改编的例子告诉我们“因陋就简、管用为上、基于常识常理和人之常情,不求全、不求高、不求雅”的组织发育和建设的基本风格(先生语)。尽管组织设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是没有必要神话它,就像《疯狂的时代呼唤疯狂的组织》一书中所提到的奥迪康公司就是完全抛弃了原来的旧结构模式,撤销所有的部门,还解除一切经理人的头衔,它的总裁说了一句很有深意的话:我们有着强大的竞争力,是因为我们不再拘泥于繁文缛节,我们只关心绩效和结果。Less is more,那么如何进行组织设计以达到一个更好的结果呢?或许这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爬滚打。
作者简介:
姓名:刘聪
学历:博士
出生年月:1993年4月16日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在读)
兴趣爱好:爬山、旅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