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一个特别大的题目,读书。自上学至今,我经历了三个身份:学员,教员,队长。三个身份,正对应教学活动三个角色:教,学和保障工作。我当教员的时候,知道讲问题必须讲清楚三个方面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也就是问题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这三方面。就教学这个问题来讲教什么,怎么教这个本体论和方法论都不是我的职责任务。那我能做的也就在教学活动的价值论方面做些服务保障工作了。这也就是今天我为什么要讲读书这样一个大的题目的由来了。
第一个问题
还是按套路来,先探讨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先研究读书的价值论。我之所以会在今天讨论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有一点私心的。因为我总感觉到我的孩子有一天会问我这个问题,为了更好的引导教育他,所以今天拿它在这里与大家讨论。现时,最实在、直白的回答,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读书。那找了好工作了之后就不需要读书了吗?我想这样回答读书的目的比较好,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读书不够多,那就让自己善于生活;读书足够多,就要兼济天下。
何为独善其身?孙子兵法说,知不过众知,非善也!可见要达到独善其身的境界,也是很难的,要比众人都知道的要多。很好理解,非善也,说明自己不是人才,不是人才就不会要好工作好事业,生活就不会富足,就难免为物质而疲于奔波,如何独善其身。我个人仔细考量了一下自己,现在还没具备独善其身的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
何为兼济天下?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立何心?为世界立价值观。后面几句都好理解。内圣外王,是读书人渴求达到的至高境界。何以外王?古语有云,用师者王。现实里找个可指导自己内圣外王的好老师,挺难。以书为师,实为捷径。这么说了,为何要读书这个问题就讲清楚了。
第二个问题
读什么书?本体论。或者说选择什么书来读。知识爆炸的时代,图书琳琅满目,选书是的大难题。这里提供两个选书的原则,仅供参考。
1.读感兴趣的书。
这不废话么?这就话的目的在于读书去目的性!那前面的价值论白讲了?这不冲突。只有保持把兴趣作为读书第一原则,才会有不竭的读书动力,才能把书读广,读深。比如我个人而言,最开始喜欢读小说,后来喜欢读真实一点的历史小说,再后来就喜欢读人物传记,读传记发现每个主角成功都有一套处世哲学,我们称之为价值观。再后来就喜欢研究各种哲学价值体系,就转变读宗教类的书籍。这一路下来,都是兴趣主导,包括一些因为工作需要而去查阅的书籍,我认为也是有兴趣的因素在里面。我始终觉得需求的内在本质还是兴趣。
2.读经典书籍
经典书籍是相对于畅销书而言的。何为经典,我认为就是经过了上百年乃至千年,仍然畅销的书籍。当下出的书,也有好书,但也有好多所谓的畅销书也就畅销几年便无人问津了。这些书,读了反而会让你迷茫。还是拿我个人来说,后来喜欢读宗教类的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南怀瑾对宗教的评论很有意思。之后,我就专门买了南的书,比如,历史的经验,论语别裁等。读的时候,会发现其引用的经典的数目,就会去读这些经典,读这些经典其本意。这样才会更准确的把握真正的学问。而不是读别人的注解。天花板效应大家应该都知道,每个时代都是当时人的天花板,所以其对经典的注解往往都受限他的时代,如此经典被越传越歪,乃至失去本意。所以,我们尽量去读经典原文。
第三个问题
怎样读书?方法论。其实,读书是解决思而不学的问题。读书读的好就在于解决学而不思的问题!读书,关键在于思考。用批判的思维来读书,是读书有效的最佳方法。大家相信科学吗?如果你说我只相信科学,那你就是死读书了。科学是探究真理的方法,但不是真理本身。同理,读书是获取学问的方法,但书本身不是学问。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用批判的思考的方式来读书,才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书,就有作者,作者是人,就摆脱不了思维固有的局限性。这也算为何,释迦牟尼和老子,都有同样的观点。不立文字,以及道可道非常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