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树
我不写诗,也不研究诗。
诗不是被研究的对象,它是一种艺术。任何一种艺术,脱离了土壤就没有研究的必要。而最该是诗歌的土壤——学校,如今却在流逝诗的养分。
诗歌究竟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就中国文学史来说,五四白话文改革之前的诗(无论古体、近体诗、亦或是其他)大概是较为清晰地。绝句、律诗甚至于赋,我们看到它,听到它,读到它,都能一下就脱口而出:这就是诗!
但到了现代诗这里则完全不同,如今的现代诗与打油诗没有(几乎没有)了清晰地界限,哪怕是名家名作的作品初看,似乎也就那么回事,似乎我们再也无法断定这究竟是否是诗歌。那么诗歌,尤其是现代诗究竟是什么呢?
诗歌是最文学的,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正是最精致的语言艺术。诗歌与语言是具有本源性的联系的:我们每个人从小都是从母亲吟诵的儿歌、童谣里感悟语言的;以前在学校里,我们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阅读、赏析、朗诵诗歌作品,诗歌无疑是语文教材里最重要的文体。
中国是一个诗国,诗歌是构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的主体的;汉语文字之美,最充分地体现现在诗歌的韵律里;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国的小说、散文、戏剧,无一不充满诗性。可以说,不懂诗,没有诗的悟性,就无法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
一个没有诗的民族也将没有希望和前途。
而现代诗具备以上所有的特征,它甚至更加注重意象与思想的统一(或者完全相反)。那么我们该如何重新培养诗歌的土壤呢?
中外的现代诗作品非常丰富,我们完全可以这么做:当学生在课余零碎时间无所事事地等待时,我们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一首短诗并完成背诵,如墨西哥诗人帕斯的作品:“在大海的黑夜里/穿梭的游鱼便是闪电/在森林的黑夜里/翻飞的鸟儿便是闪电/在人体的黑夜里/粼粼的白骨便是闪电”,意象奇特新奇又充满哲理;又如我国当代诗人赵嘉音的《心有余悸,暗鬼自生》:“凤凰于飞,鱼水相欢/只为泊入谁浅浅的期翼/而浮生,年华渐老/荆棘玫瑰斜铺来时路/时光暴孽/回头啊——/莫回头”,七句短诗,配合尾部点睛的鸢尾标题,充满了哲思。
我轻轻念出这些诗句,少年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
乃至于长大成人了,也千万不要丢下诗歌。在生活中的琐碎时间中,依然可以选择花两三分钟阅读几行短短的诗句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
在生活中,诗的种子一旦播下,他们会发现,“万物静默如迷,诗意俯拾皆是”。重要的是“在诗歌里浸润过的孩子,到老了,气质也不会猥琐。”。
对世界和自我的哲学性的惊异,深刻而高贵的诗性,潜藏在不同时代的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我们相信“潜藏在每个孩子心灵深处”的诗性和青春精神基因的信心。还是那句话:青春永在,诗永在。
当孩子长大了,他们会深感幸运,因为被诗意的人生笼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