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第一次入长安,便写下了一篇大作——《蜀道难》,被贺知章赞为“谪仙”。
乍看字字句句,如果不是亲身去过蜀道,览过蜀山,游过剑阁,怎能这般逼真?殊不知这样的大作是在李白的想象中完成的,正如后来的范仲淹也是在想象中写出了岳阳楼与洞庭湖。文才就是文才,都是大手笔。李白俨如仙人姿态,俯瞰蜀山高危,一挥而就。
道路艰险,山势高峻,令人心惊更胆寒。
这些,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单纯描绘,山道写得越险,意味着社会现实越严峻、人间世道越丑恶。
唐王朝的繁荣让李白感到不安,似乎提前预知到了背后的危机和隐患。面对宫廷之内的人情冷暖,李白长啸高歌,不畏权贵之姿和飘逸豪迈之态呼之欲出。
此诗是诗人在长安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多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嘱咐友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其实李白深知官场险恶,所以这些同时暗指社会现状的险峻艰恶,既是对友人的劝诫,也是对自己的期许。
写蜀道之难,是李白抒发隐忧、不满与愤懑之途径,是表达政治理想与人生追求之体现。这,就是李白,就是那个永远不畏权贵、张扬个性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