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昨天留下的问题是:为什么到了宋朝,孟子会受到格外的重视?
答:宋朝文化繁荣,知识分子的理论素养明显超过前代。但随着学术越发达,社会也越复杂了:佛、道两家高手辈出,不停在挖儒家的墙角,让儒家死忠分子很有紧迫感。
儒家死忠分子思前想后,天人交战了一番,最后一跺脚:“算了,我信佛吧!”
宋儒依靠孟子的各种思想、学术、主张,借用佛家的某些观点重新进行阐述、解释和包装,凭借新鲜出炉的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新夺回学术舆论宣传的制高点。(此条文中未讲,为课代表自行脑补内容。)
2、为啥传统美德约束不住人了?
答:熊老师在文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试想一下,当一个小区便利店的店主用自己的商业道德规劝一个旅游景点的流动摊贩,结果会怎样?
小区便利店的店主:传统美德、重复博弈的代表。
旅游景点的流动摊贩:社会结构转型后,单次博弈的代表。
3、今日思考:这是宋朝社会的真实情况,很多儒者纷纷投向了佛教的阵营。毕竟儒家对宇宙人生给不出终极答案,让人心没有踏实的着落。没有着落的感觉很不好受,但为什么孔子就可以呢?(仅供参考)
答: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思•韦伯说过:“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孔子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是他的“天命”。——恢复周礼。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自信自己是受命于天的,上天将传播周文化的使命与责任交给了他。
背景: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