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上映后,身边人都说没有第一部好,我也就没去影院看。最近每日阅读一本书,读到《查令街84号》,深感它的魔力,也非常想亲身前往这个书店感受那种情愫。
带着一份敬畏和想象,我去观看这部电影,因为本书多了很多期许和激动。
男主和女主写信一年多,虽未曾蒙面,却爱上对方。当他们错过那么多次上天安排好的缘分后,终于在查令街84号见面。激动、惊喜、幸福感,也环绕着我。
02.
电影的男女主角通过写信铸造了一段爱情。小说里的人物写信的时间更久,在这段通信过程,有关爱、有感恩、有期待,有人说也包括爱情。
写信而已,从未见面,怎么就爱上对方甚至不可自拔了呢?
我以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成了对方的心灵伴侣。无论在逆境,在走错路,在生活的各个细节,都能想象对方就在自己身边,跟自己说着贴心的话、警醒的话。
03.
让我感动落泪的不只是男女主人公的见面与在一起,还有影片里爷爷奶奶的爱情。
一个好强、好面子的爷爷,热爱并惋惜先人文化未被继承。在给孙子的信中,一手好字,一篇类文言文,一股浓情。
一个不识字的奶奶,总是给爷爷面子,但又深深地关切与担心。爱是尊重,更是在平凡的日子里,静静地坐在摇椅里织毛衣的淡然。
当爷爷奶奶在八十多岁举办婚礼时,没有例行公事的流程说出我愿意,而是朴素但感动至深的情话:我希望你死在我前面,那样你就不会太想我而每天哭泣,我希望你的墓碑上留一个空白,等我死后,把我们葬在一起。
当爷爷不幸走在奶奶前面时,奶奶没有崩溃,没有绝望的哭泣。平静的办完丧礼,安心的看着爷爷上路。可是,当亲手工整的写下自己的名字时,那娟秀的小楷,是爷爷跟心灵撞击的输出。
从不识字,到爷爷死后写出漂亮的字体,想必,每一笔一划,都在思念爷爷,都有感受到爷爷扶着奶奶的手,还说着嗔怪的话。
心灵的伴侣就是地老天荒,即使你不在我身边,你仍在我心里。
04.
当第一次女主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拿着《查令街84号》的男性时,她多么希望这个人就是男主,然而,生活中这个男性诗人般的气质,却有着一个喜欢小玩两局的妻子。
一个热爱读书,甚至把《查令街84号》里提及的书都读过的人,怎么可能跟爱在赌场里玩两局的妻子是心灵伴侣?
有人说生活不过是搭帮过日子罢了,没有物质基础哪来的心灵归宿?我承认,物质基础是基本保障。那么相伴多年,如果夫妻共同努力,难不成一直贫穷落魄吗?
前段时间哈佛毕业生代表发言是个中国人,很多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其中一个学霸分享小时候的故事,说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寒,但每天放学后父亲都会让兄弟二人复习功课,而且睡前都会讲故事。母亲呢也会经常跟父亲一起聊两个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
普通的农村家庭,普通的家中小事,夫妻因孩子的成长而达成共鸣,质朴的情愫,也是彼此的心灵伴侣。他是她的当家人,她是他的贤内助。
05.
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日子,我们和另一半之间从生活相伴,到心灵相知,差哪一步?
我以为的心灵伴侣是了解对方的所爱,并认真聆听他的话。
普通人的心灵伴侣,并不是两个人对同一问题深刻讨论,我们未必能做到兴趣一致,也未必能就一个自己钟爱的事情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聆听我们却都能做到,而且能做的很好。
比如钟爱阅读的太太跟老公聊起来一本书的片段,丈夫放下手中的事情,静静的聆听。而当丈夫聊起他感兴趣的新闻时政,妻子虽然不懂但也会静静地听完,无赞赏、无评析,聆听就是最好的回答。
心灵相知是你不说我就懂了。想要成为爱人的心灵伴侣,从聆听开始,眼神的交流、带着尊重的聆听。荒诞也罢、遥远的梦想也好,聆听之后,你会发现感情生活变得不一样了。至少,爱人更愿意主动与你分享心事。分享心事不也是心灵沟通的一部分吗?
探索心灵深处的秘密,宛如在人迹未至的岩洞里踯躅前行,这时候多么需要聆听的火烛,照出周围的情形和前进的道路。 清新明志,无惧黑暗,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