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学校的社团便给班里每个人发了一个信封,要求每个人给一年后的自己写封信。这么浪漫又矫情的事,绝不是当时的我能够做出来的,便马马虎虎写上几句应付过去。
开学第一天,我到学校报完名,走完各个流程。便拿着行李在一学姐的带领下来到了我即将入住好几年的宿舍。还在楼梯口,就听见好几个女孩子嬉笑打闹的声音。到了宿舍门口,便看到四个女孩子在那说说笑笑.其中一个身材十分高挑,170的大个子,皮肤白白的;还有一个妹子长着一双欧式大双眼皮的眼睛,瘦瘦巴巴的;另一个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浑身散发着书生气息和一个娇小柔弱的妹子。我进去之后一边整理自己的东西,一边听着她们在那说笑,心想着“这也太自来熟了,第一天就能打成一遍了,果然还是自己太内敛了”。一直到下午六点左右,除了睡在我对床上铺的那个妹子,其他人我都见过了。晚上7点班级集合,这才见到那个妹子。
班里有两个同名同姓的女同学,她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是先来报道的,便要大家喊她一号。从那之后“一号”便成了她的代名词。
起初看到一号的时候,个子不高,看起来瘦瘦小小的,长着一张小圆脸,皮肤白白的,留着直刘海,脸上有一两颗青春痘,看起来就像个小娃娃。一号和我都是衡阳的,虽说学校大多数都是湖南人,但刚来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碰到同一个地区的还是会感觉亲切些。她是个很文艺的妹子,特别喜欢看书。而那时的我是个标准的理工科直女,文艺这种东西跟我那是完全搭不上边。
大学刚开始的时候,一号跟我基本上都是形影不离。每天戴着同一副耳机,听着同一首歌去上下课,一起吃饭。偶尔我也会跟着她去图书馆看书,尽管那时候我还不喜欢看书这件事,但还是想要赖着她。在她的影响下,我慢慢变得喜欢阅读这件事了。
马上就要到期末了,大家在宿舍里聊着彼此在寒假有什么打算。一号说她想去乌镇看看。我当时听到这个地名心里很好奇,便也说想去那看看。于是我们俩就决定寒假一起去乌镇玩几天再回去。考完试,宿舍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回家了,只留下我和一号两个还在学校。
我们学校有个新闻社团,主要是负责给学院官网写推文和一些消息报道的。这么一个爱阅读的妹子,怎么可能会不爱写作呢!一号就是这个社团中的一员。一个学期年结束之后,新闻社便有一大堆消息通知需要撰写,一号需要多留在学校几天写文,自然我也是留在学校陪着她的。
那几天,一号一般是上午呆在宿舍,下午则去办公楼写文章。放假后学校的食堂也关门了。因为是寒假,所以学校周边大多数的店子也都关门回老家了。好在甜甜回家前把平时大家一起用来吃火锅的电磁炉和锅都告诉我们收在哪个位置,说是怕我们接下来的几天过的太凄凉。那几天我们俩的伙食便都是靠这个锅来解决的。
我们学校不远的地方有个小超市,我们俩便去超市买了点挂面、大米、鸡蛋之类的食材存放在宿舍。到了吃饭的时间点,我们就架起电磁炉、烧开水,煮个面吃,有时候还熬个粥喝。后来东西都吃的差不多了,本打算再去买点,又想到只有一两餐了,就没去买了,索性吃个泡面凑合一下。最后一天,我们俩整理好宿舍,收拾好行李,便离开学校了。出了校门,找了一家蒸菜馆吃了个午饭。这是我们那几天唯一一顿正儿八经的午餐了。
吃饱喝足之后,便搭乘公交车去火车站。那是我们俩第一次瞒着家里人去到一个从未到达过的远方,内心都有一丝兴奋和激动。坐了将近20个小时的火车,终于达到了嘉兴。在嘉兴下了火车又坐了好几个小时的客运,这才抵达乌镇。
乌镇的入口有一座用青砖砌成的门墙,沿着门墙进去的道路两边都是青砖围砌而成的挡墙,每隔一段距离便挂着有关乌镇的介绍和一些在此地拍摄的作品宣传,路面则是用暗色系的沥青混凝土铺设而成,整体色调搭配给人浓厚的复古感。我们俩背着旅行包,拉着行李箱,在镇上寻找事先预定好的民宿。走了大半个小时,终于找到那家民宿。办理好入住,把东西放进房间,便商量着先去哪里玩。当天已经过去大半了,于是我们俩决定先在附近转转,熟悉熟悉一下当地的环境。在周边的店铺里转了转,买了一点纪念品。大概5点左右,天已经蒙蒙黑了,便找个小饭店点了一两个小菜吃晚饭,随后就回住的地方了。
第二天大清早我们俩便起来洗漱一番,拿出事先备好的面包、牛奶当早餐。吃了之便出门,打算去景区内看看。寒冬季节出行旅游的人较少,所以并没有特别多的游客。我们俩拿着学生证和身份证在售票窗口买了东西栅观览联票。东栅景区稍微小些,好逛些,我们便先去了东栅景区。在里边转转悠悠,看到有个皮影戏的戏台,想着还能看场皮影戏,不巧当天不上演,只好悻悻的离开。
逛完东栅,我们便来到了西栅。西栅景区比东栅景区要热闹的多,景色也要秀美的多。西栅整个景区以一条河流贯穿,靠河岸两边都是用木头建造的房子,两边的驳岸用大石块堆砌而成,处处可见都是岁月的痕迹。隔一段距离便有一座拱桥将两岸连接,给人“小桥流水人家”之感。
我们过来的时候已经大中午了,便找了家小店铺吃个午饭。那家店铺紧挨着河流,屋内装修都是过去的样式,看起来陈旧又复古。我们坐在靠窗边的位置,看着窗外的流水,仿佛自己活在旧时代一般。吃完之后,我们便继续在小巷子里逛着,偶尔吃一吃当地的特色小吃,时不时的这里瞅一瞅,那里看一看。
逛了一下午,天色也慢慢暗了下来,各家各户都点起了明黄色的灯泡,尽显古镇夜市的美好景色。走着走着,我们便走到了邮局边上。一号说她要进去写几封明信片给笔友寄去。于是我便陪着她进去。我看着她拿着之前在店铺里买的明信片,一张一张的印上当地的戳章,然后在上边写上一段话,尾后留下笔名。填好收寄的邮政编码,贴上邮票,丢进邮筒里。我很疑惑远方的那位笔友能否收到这封信。她说她从高中的时候就开始写明信片,时常能收到笔友的回信,家里存了一沓明信片和各种邮票。听到她这么说,我便决定试一试,便向她讨要了一张邮票。我思来想去,都不知道这封明信片该给写谁好,于是便写给自己,填了学校的地址。
投递完明信片之后,我们又继续逛着。大概八九点的样子,天色已经很晚了,河流两岸屋子里的亮灯倒影在水流上,随着流水微微的闪光。我们站在桥上,终于等来了《红楼梦》中“元宵灯会”这一场景。兴奋不已,不停地用手机拍照,想要留住此刻的美景。停留了很长时间,最后念念不舍的返回民宿。
第二年开学没多长时间,我便要一号陪我去收发室拿那封从乌镇寄过来的明信片。拿到明信片之后的我特别激动,惊喜着自己竟然真的可以收到信。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同一号一起写信投信给远方的朋友。有时能收到回信,有时收不到回信。
有一年元旦,几个高中同学来找我玩。我们坐了好几个小时的客运去了靖港古镇。那儿也是复古的建筑,老旧的石块板铺成的路面,透露着年代感。在里边逛着逛着,我便看到街边有个收寄明信片的小店铺。我便跟她们说我要去写封信,进去之后,我精挑细选了一张我很喜欢的明信片,盖上当地的章戳,写上一段话,贴好邮票,尾后落名,寄给一年后的自己。
2017年,当时的我已经在深圳开始实习工作了。有一天傍晚,一个来自长沙的号码拨打到我手机上。接通后,对方问我是不是小栀(我过去的笔名),我回答是的。他问我现在的收信地址有没有变化,我便告诉他我当时实习的公司地址。而后又问我是要平邮还是EMS,并跟我解释到,如果是平邮,他那边将会接收不到信封的行踪。那时我以为我依然还会像过去那样收到信,便选择了平邮。
过了一周多,我便在实习公司附近的小报亭询问,也去了当地的邮局查找,都没有那封信的着落。这封信就一直停留在寄给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