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太极多年,其实真正连门边都没摸到,究其原因,还是认识不够,理解太低所致。何为理解太低?可作强身健体,颐养性情之用,思想偶有所得,甚至欣喜于对传统文化的加深理解。但不得不说,这种理解冰山一角,至少是不完整的,难以窥见全貌。老子讲,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我就是那个“不知不知病矣”的人,犹不知自己一叶障目到底障在哪里。
上两周广州小圈练拳,发了十几秒的小视频到群里,师父一看,说我用意太重,气松不下去,脑袋容易昏沉。其实我原本以为自己关节松得还行,会有表扬才发到群里的,而用意太重是我一直以来的特点,几乎每次去武汉,师父总要跟我说说这个问题,而我每次都以为用意轻不很简单吗,注意就行,结果没多久又打回原形。深入细想,我容易对事情执着,做事目的性也强,所以每每练拳,劲都走得明显,执着的意不自觉就带到拳里。接下来几天,我学着放下目的性,也不去纠结劲是否吐得完整了,只管柔和连贯,静中体会。刚开始就像喝白开水一样,以前练习,总会出出汗,或是感觉腿上吃力等等。那几天练完啥感觉没有,就是手脚暖和(晚上3-4度)。过几天,自觉不用力还更舒服,越不用力,动作越柔和、越连贯、越均匀。而近两天我好像体会到啥叫虚领顶劲了!十一集训,师父讲虚领顶劲就像头顶上顶着东西,若有若无,那时无体会,一练拳就守不住。这两天练,我岂止感受到头顶上真实顶着东西,甚至有时还在跳,若有若无不是比喻,而是真实存在!只是如果不虚领着,稍一用劲,就没有了。向师父求证,那就是气。这几天我另外几点感悟:
1. 有无相生 阴阳互转
用意与用力,本是有无相生的两面,用力是阳面,看得见,用意是阴面,看不见。我之前只知道抓住看得见的东西,完全忽略了看不见的东西变化性更强更有生命力!有无相生,“无”只是隐藏在深处,没有表现而已,若时机合适,环境所需,随时能转变为“有”。太极就是阴阳思想的完美实践,用意不用力是在虚无中存养力量,若要用时,意力并到,转换为阳面,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劲了,阴阳互转只在一瞬间。
关键我要谈谈怎么抓住看不见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与西方实证科学差异最大的地方。西方无论哪个学科甚至包括心理学,都通过设计具体步骤,控制变量来对理论进行实证,他们追求的是眼见为实,要解释“意”为何物怕是很难。老子说,心使气曰强。对,就是心使气,保持不分神。
2.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家讲究原生自发,这个从内生发出来的就是创造力。虽然平时师父跟我们讲招数也不少,但能用出来的真是少之又少,这招数就像树上的果子,虽然能移花接木,但终究不是自己长出来的。而我们要培养自己长出来的果子,还有智慧,所以老子讲,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为妙要。学习过程中,少则得,多则惑,乱花渐欲迷人眼,花繁柳密易遮眼。
3.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
与众不同之处,哪怕只有一点,也是宝贵,若皆千篇一律,一片巧手,反倒趋于平常,斯不善矣,斯不美矣。反观我们从小的教育要求我们跟别人一样,但实战是相反的(我说的是生活的实战),只有时刻思考自己到底与别人哪里不一样,才能突显优势,守正出奇。
4.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成了以后该是功遂身退了,所以要果而不强,不欲盈。暑期去赵堡,师爷说内家拳是往身体充电,外家拳是往外放电,平时工作生活何尝不是处于放电状态了?到四五十岁,电放完了劲也没有了。反观自己,比较难做到的是心态上的不欲盈,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取奉于天者乎?(谁能有余了还能得到上天帮助呢?)唯道者。不欲盈,不居功,不求强,不求彰,就像用意不用力的状态一样,虚而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