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用上一篇《斩断青春的尾巴,此时正好正正好》为自己的前半生画上句号的前一天,我接到前任心理专题主编Lekli抛来的绣球,力邀我接任他的工作。
做这个决定,我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为什么纠结?因为它关系到我年初刚做出的另一决定能否兑现,那就是——将“自由职业者”身份中的“职业”去除,只留下“自由”二字。
说好一个月的交接在两天内速成,手忙脚乱上任后,一个礼拜匆匆而过。果不其然,本来计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退休生活,分分钟变为一曲《时间都去哪了》。
恰巧读Lekli写的新文《别再做追时间的人》,我俨然成为文中所描述的那个日览10万字的审稿狂人,更不要说随时随地对副编推荐的文章进行复核、推首、打赏、留言,回复收录与拒稿的作者,转发黛玉日报和宣传各专题活动,邀请新人加入心理群等各种琐碎。
其实,我也不想做个追时间的人,我和Lekli戏说:“您上岸了,我被拉下水了肿么办?”他回我:“去时间的源头。”(哇咔咔,这就是两个心理学科班出身的人对话的调调!)
然而,我毕竟还是给出了这份应允,只能临阵磨枪不能临阵脱逃。巧的是,决定那天,恰逢我的生日;更巧的是,那天也是简叔的生日。退休之际献身简书,难道真是一种天意?反正我从来就没有闲下来的命是真的。
在我和大多数普通作者一样觉得主编是谜一样一种存在的过去几个月,一直在群里自称“奶奶”的散文专题主编差点被我错爱成为数不多的同龄人,直到前两天在主编群闲聊得知一个无比残忍的真相——我比秀玲大了整整20岁!
二十岁的年龄差啊!筒子们!(捂脸的表情符在哪里?)而此时,又有新主编好奇询问大家的年龄段,有人秒回“都是90后吧”,我大气都没敢出。几个深呼吸之后,我默默接受了自己恐怕是简书年纪最大的主编这个事实。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我还是老老实实交代一下——自由八年断然拒绝与任何组织联姻的我,却为何在这把年纪心甘情愿被简书、一个90后的写作平台撩到?原因只有两个:
其一,因为我的私心:想老得慢一些
耶鲁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Becca Levy教授在一项针对老年人的研究中发现:对年纪变老持积极看法的人比心态消极者平均寿命要长7岁。
机体老化终会以我们不欢迎的方式如期而至,自律的饮食和健身或许有利于延缓这个过程,但更应引起关注的是,年长的过程给了我们绝佳的机会来获得情感和灵魂上的成长。
王尔德说:“青春用在年轻人身上是一种浪费。”我却觉得年老用在老年人身上才是一种浪费。其实,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值得拥抱,与其和自然规律顽强抗争,不如感激岁月流逝中沉淀下来的心性成熟和智慧通达。
忘了在哪位作者那里看到的话:如果一定要老去,就让我们老得慢一些、再慢一些。那怎样才能做到老得慢一些?我想,没有什么比多和年轻人在一起更奏效!
就像当初我做老师那些年,经常被拦在校门口要求出示学生证,一定是因为我和十七八岁的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较久的缘故。对于我,这恰恰是一种美丽的小误会。
而今的我比较贪心,我想让自己大幅度减龄,所以不仅满足于和小我十几岁的人交流,更利用一切机会主动亲近90年代生人。科技的发展也早已证明年轻人才有可能成为“师者”。
如果这个年代,你还在倚老卖老、动辄以过来人的口吻教训年轻人,那就真的很容易提前散发令人避而远之的“老人味”。
当你足够渴望,梦想就会成真。——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生命就是这么神奇,简书就这样刚刚好走到了我面前。如果将这个平台的用户按年龄组画个饼图,恐怕70、60、50后的成员只有一条线那么窄,然而,无论是写作交流的开放与自在,还是社群组织的充分自主而不失秩序,都是我前所未有的美妙体验。
前两天加我好友的一位作者第一句话就说喜欢我的微信签名:“30岁换跑道,40岁拼命爱,60岁疯玩儿,80岁仍发光”。
是啊,我写什么都不是写着玩的,玩什么也都是玩真的。学心理学的人,何须高谈阔论什么深奥的理论,活出幸福的样子才是正经事儿。
其二,因为我的公心:让更多人成长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高尚得想要普度天下的人,原因很简单:我做不到!我几乎从来不参加什么慈善组织,对任何形式的募捐也非常谨慎。
可能只是因为我是一个超级理性的人,就像我从来都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以统计学为基石的自然科学一样,和市面上流行的那些成天讲感觉的玄乎玩意儿完全是两码事。
自由职业的这些年,我的每一件工作也都是明码标价,咨询服务虽非实体交易,但更应以生意人的立场做好每一单的谈判与交付,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自身价值的体现。
近些年从事的心理测评项目中我熟知一个单词叫做Altruism(利他),源于大五人格中宜人性这个维度。有意思的是,很多企业中高管这一项得分都不高,我自己测过也很低,安慰自己或许正是不太喜欢亲近和帮助他人的性格反而有利于工作中的就事论事、铁面无私吧。
而做过的所有项目里,最令我难忘的是前些年去云南大关和四川广汉支教,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我不是去给孩子们上课,而是去给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和校长们进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
虽然住宿和教学环境之简陋与所收取的学费之低廉,无法和我所服务的500强客户相比,但我从来没有看到那么渴求知识和技能的目光,我知道我在尽己之力“授之以渔”,而接受的人又可以尽他们之力pay it forward,这恰恰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成就感。
再细数过往二十年所经历的职业:教师、培训师、心理咨询师、管理咨询顾问、人才测评师、私人成长教练,直到现在所担任的这个主编工作,都有某种类似,那就是在成就他人,这又何尝不是更宽意义的利他?
昨天谈写作专题的主编驿路奇奇突然不无激动地在群里发来一段话,说是一个纸媒编辑对简书的感叹,原话如下:
你们感动了大家,大家感动了大家。有时候我想,简书团结和提供了那么众多人爱写作、爱文字、爱思考(的平台),这在这个时代,越往后,越会凸显它的深远意义。
这样的反馈让很多主编责任感倍增,我忍不住回复:诗和远方,近在咫尺,尽在简书。
简书的专题主编真的算不上是一份职业,因为它没有收入、只有付出,没有上下班界限,可以说是全年无休。
而就是这样的一种特殊性反而吸引了我,亦或许满足了自己想要成为志愿者但又不打算盲目投入慈善的内心需求。
这让我不由再次想起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对职业幸福感的定义,在考虑一份工作是否真正合适自己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思考入手:
1、Meaning(意义)——什么赋予我人生的意义和使命感?
2、Pleasure(快乐)——什么样的事情可以给我带来快乐?
3、Strengths(优势)——我最擅长做的是什么?
素来理性的我也利用这个工具做了以下简单分析,中间的交集就是我当下的选择。
就这样,在加入简书不到八个月的这个春天,我有了读者和作者以外的第三个身份:一个尽己之力帮助更多作者被更多读者看见的人。
我不知自己能坚持多久,也看到有作者写“坚持是个伪命题”,“真心喜欢的无需坚持,需要坚持的不是真爱”,所以,我选择随心。
就像写作以来,我从不逼自己日更。我能保证的是,只要我在的时候,我都会百分百用心。
很多人喜欢我那篇《在一碗螺蛳粉中触摸真实的自己》,看过我以往文章的粉丝也知道,对于工作,我一向秉承的是喜欢就全情投入、不爱了就立刻放手的态度,所以我的职业生涯和我的私人感情一样,从来没有模糊地带。
这么一想,没有“职业”只有“自由”的决定也并未食言。心让我去哪里,时间就去哪里,这才是我要的自由,哪怕是他人眼里的虚度光阴、颗粒无收。
我只允许我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我钟爱的人和事上,唯有这样,每一天才熠熠生光。
短短一周,我家那位看我废寝忘食勾搭作者的样子,已经吃醋到发出了“你可不可以给我一点关注”的抱怨。哈哈,必须给家属点个赞!
没想到,在我俩的婚姻历经两个七年之痒后,轻易插足进来的,居然是——简书。
#我的人生我做主#系列推荐阅读:
作者爱瑋儿,心理学硕士,私人成长教练,管理咨询顾问,一个治愈系女子,原创不难,走心不易,关键还得好看。
从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到五百强中国区高管,随后砸掉外资银行饭碗,以自由讲师和顾问身份背包行走近30个省市。
而今居家安心撩拨文字与琴弦,拈拈花惹惹草,陪陪爱人,看看世界,偶接个案。想要勾搭,还不关注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