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一
道⑴,可道⑵也,非恒⑶道也。名⑷,可名⑸也,非恒名也。无⑹,名天地之始⑺也;有⑻,名万物之母⑼也。故恒无欲⑽也,以观其眇⑾;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⑿。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⒀。
注解:
⑴道:名词,老子提出的全书的核心概念,作“规律”解;“道”的概念贯穿始终,老子通过世间万象来阐述”道“。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我们该怎么办。
⑵道:动词,作”阐述,描述,认知“解;
⑶恒:形容词,作”通常意义上的、一般的“解;
⑷名:名词,作”逻辑认知的一种思维方式“解;
⑸名:动词,作"描述“讲;
⑹无:名词,一个概念,作”存在、共性、普遍性、统一性“解;
⑺天地之始:特指”人类意识产生之前“
⑼万物之母:指”事物间的本质区别“
⑽欲:名词,通假,通”域“;
⑾眇:名词,奥妙,玄妙的地方,实际指”本质、共性、普遍性“
⑿徼:名词,边界,端倪,实际指”现象、个性、特殊性“
⒀众眇之门: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译文:
我提出的”道“这一概念,我是可以把它阐述的(到大家能够理解的程度),但它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那个”道“的概念;
(我该怎么描述它呢?)
这种描述或阐述,或定义或认知的思维方式,我也是可以描述清楚的,但它也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那个“名”的概念;
(接下来,我通过对两个概念的认知,来阐述我所描述的“道”和“名”,这里面表述的手段或方式叫做“名”,表述的内容或结果称为“道”)
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前,世间万象,譬如日月星辰、土石金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这些事物都客观地纯在吗?都客观存在的。然而,它们并未被按上述那样命名和区分。在逻辑世界里,它们都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根据他们之间性状的不同加以区分和定义,是以所有的事物都存在于客观世界,而不显现于逻辑世界。在逻辑世界里,我对这些客观存在的万象统称为“无”;“无”指的是他们彼此没有区别,只有共性、普遍性。我说的这个“无”的状态,就是事物的统一性规律,是“道”,而这样分析、思维的逻辑方式,就是我说的“名”。
同样地,“有”也是“道”,指的是事物的多样性;“有”指的是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区别,是个性和特殊性。你看,“日月星辰、土石金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这种种的存在,各自不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正是它们“有”的根本。
“有”是事物具有多样性;“无”是事物具有统一性。
事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是“道”;
阐述、认知事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思维过程和方式,是“名”。
找出事物之间的共性、普遍性,能让你准确地抓住事物的本质;
审视事物之间的个性、特殊性,能让你正确地识别事物的差别;
“有”和“无”是事物的两个不同属性,并最终统一在事物本身。
我所阐述的这个“道”和“名”,是认知事物的玄妙法门。
结构解析:
老子在行文结构上,堪称大家!虽寥寥数语,但行文逻辑性很强,结构明晰。
前两句,提出“道”和“名”的概念,是提出问题,阐述了是什么。
中两句,分析“无”和“有”的具象,是分析问题,阐述了为什么。
后两句,指出“思”和“行”的方向,是解决问题,建议了怎么做。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什么样的?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秩序运行下的万物,又有什么样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象?我们又该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而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老子开篇第一章就提出了哲学命题,并给出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逻辑归纳:
存在(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道经.第一章.赞歌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道生万物,有名乃扬。
有无相生,合而无殇。
斯道无涯,斯术无方。
嘘嗟君子,思高行尚。
嘘嗟君子,路远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