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老家哥哥打视频电话,说到侄子今年初升高,看来考不上普高要去读职高。
哥哥抱怨了一句:他回家都没见看过书,怎么学得好呢。
话说,这也是村里的普遍现象了,初中阶段的年轻人大多厌学,要么混到初中毕业,早早出去谋生;要么家里花点钱找后门硬给塞进高中里,接着混到高中毕业。
父母的期望总是:尽己所能,再给他创造一次机会吧,说不定他就能转变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
他们是缺少榜样。同龄人一般不容易成为榜样,谁没年轻过呢,几乎不会把身边的同龄人当做榜样,因为年轻气盛,觉得没啥了不起,自己努力点也能和他“平分秋色”。倒是会把那些遥远的、自己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报纸、杂志或是手机里宣传的当做榜样,比如小时候就把雷锋当做榜样。
能产生持续的深远影响的榜样,我认为多是长辈,自己的父母,或者某位杰出的亲戚。接触越多,影响越深。
就拿我自己来说,要说我的榜样,在我而立之前,一直以来都是我的父亲。父亲对我的影响几乎是深入骨髓的。
我的父亲当年 16 岁就出社会了,初中没毕业,那个年代也正常。然后他在 19 岁的时候,就带着一帮人承包建筑活,成了包工头。包工头这个职业一直伴随他到 40 多岁,期间,他还做过好几样生意:开家具厂、家纺厂、开饭店、承包石灰窑。后来包工头不干了,从 2005 年开始养猪,直到 2019 年,猪场规模长期保持 存栏 1000 多头猪——对于个人养殖户来说,也算是有点规模的了。
父亲白手起家,兄弟分家时就老家一块屋地加几亩田,可是他一开始就没待村里,更没种过地。
用他们的话说,父亲是“出去捞世界”的人。
历数一下父亲的“辉煌”:
一人赚钱养全家,一家六口都是靠父亲赚钱养家,
村里最先办厂,
1995 年,我家村里最先装电话,最先有大哥大,
村里最先盖楼房,
最先买摩托,
最先买小车,
总盖了 5 栋房子,想每个儿子一栋,
猪场高峰时年入百万,
……
再历数一下父亲的“灰暗时刻”:
1998 年,被骗 3 万元,那时候挺大一笔数目了,
2003 年,饭店亏损 20 多万,
2005 年,承包石灰窑,负债 30 多万,因为财务问题与妹夫反目,
2009 年,承包的劳改局的工程,因为土地纠纷问题,工程款被拖欠,负债 20 多万,
2018 年~2019 年,因为非洲猪瘟,猪场全军覆没,负债 80 多万
……
纵观父亲之前的人生,虽然目前来看,好像结局并不好——因为猪场的负债还没解决完——父亲处世的精神对我的影响还是很深的,而且是从小学就开始的影响,比如,要努力、勤奋、遇到挫折不要逃避也不要悲观,应该积极面对,专注于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有一次,老婆对我说:“我发现咱妈好像从来没有愁眉苦脸过,该干什么干什么……”
其实,她不知道,我母亲也是这么多年陪着父亲,大起大落,不离不弃,培养出来的品质。
说不定我们有共同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