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什么日子
起床:就寝:
天气:
心情:
纪念日:
任务清单
昨日完成的任务,最重要的三件事:改进:
习惯养成:
周目标·完成进度
学习·信息·阅读
【8】【五】
20.口欲期:吃货的起源。①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生就有性本能,因为性感中心的不同,导致了人格的发展也就是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②口欲期阶段,是一岁以前,婴儿的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吃东西或者用嘴感知事物,都会给婴儿带来快感。③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有两个心理现象:固着和退行。当在某一阶段得到了过度满足或者严重匮乏,都会导致一个人的心理固着这一阶段。退行是指一个人在高级阶段的发展受挫时,就会退行到低级阶段,为了是寻求低级阶段曾经获得满足。④作为信息发展的最初阶段,口欲的固着和退行,也最容易发生。
21.肛欲期:金钱态度之源。①肛欲期,是性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快感中心口欲期的口腔部位转移到肛门部位。②大便,是每个人的第一个创造物。我们如何对待这一创造物,会严重影响甚至决定,我们以后如何对待自己的其他各种创造物。③除了创造物,大便还是第一个完全由我们自己控制的东西,学会控制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掌控感。④幼儿如何对待自己的大便,自然是由父母等养育者决定的。这时候我的建议是,不要太严格训练孩子,要让孩子形成自律自制。
22.心理罪:俄狄浦斯期。①3-6岁阶段,孩子进入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性器期,也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期。②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性器期,会在心理上攻击同性父母。简单说就是,还是想要占有父母中异性的一方,而对同性的一方产生嫉妒和竞争。③这一阶段的心理非常的复杂,弗洛伊德认为解决的方式就是认同。孩子心里明白自己不能供给同性父母,转而认同他们,就形成了这样的心理:我要长成同性父母的样子,长大后去找和异性父母像的异性。④俄狄浦斯期阶段是在锻炼竞争性,所以父母不能总是去迎孩子,要适当的输给他们,将竞争转化成好玩的游戏,让孩子们的竞争性得以良好发展。
23.潜伏期和生殖期。①潜伏期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时间是6到12岁时期,一个人对异性强烈的欲望,好像突然间没有了一样,反而对同性更感兴趣。②潜伏期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与同性的合作能力,为未来社会上立足做好准备。③生殖期也就是青春期,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时间是12到20岁。青少年从体型上逐渐接近成年人,能量无穷,需被妥善对待。④在抱持性环境下长大的青少年,能够更好的度过青春期,能展示自己的力量,也懂得尊重他人,简单说就是:能竞争也能合作。
【7】【八】
31.你存在,所以我存在。①看见,就是爱。所以,婴儿最初都在寻求妈妈的看见,这一点在一些成年人身上还可以看到,他们希望有一双爱的眼睛可以看见自己的一举一动。②如果从来没有被看见,那么你的一些感受,就像就像不存在一样。③妈妈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咨询师要做来访者平滑的镜子。④艾瑞克森催眠流派,有两个看见别人的技巧:和对方同频呼吸,简单回应对方的感受。
32.你真的能保守一个秘密吗?①人都希望被看见,这就像自恋需求一样,是一种极为本质的需求。我们渴望感受被看见,不只是渴望爱被看见,也渴望恨被看见。②因为人都渴望被看见,所以彻底保守一个秘密就成为了一件非常艰难的事。③一切都是为了关系,关系就是一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一切行为都要放到关系中去理解,不存在所谓的“绝对孤独”这回事,有时我们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但最后,我们必然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所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33.心灵感应和深度同频。①深度的心灵感应意味着绝对的同频。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的在一起时,心灵感应发生的概率就会高很多。对于心灵感应有这样一种解释:时空是因物质而生,而精神可以超越时空。②没有固着在“期盼有一双眼睛能够看见自己的一举一动”这种需求上的朋友,在婴儿期,都得到了相当的满足。也就是说,养育者或者父母或者其他执行母亲功能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到了婴儿的信息,给予了婴儿还可以的照料。③婴儿初期有一种特质“原始母爱贯注”,有这一特质的母亲,会对孩子的需求特别的敏感,似乎有心灵感应一般,有时可以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因此,可以及时回应到婴儿。这就相当于,婴儿这一刻的呼声被听到了,婴儿也因此而有了被满足感,甚至是存在感。这种及时的回应就是一种极大的礼物,是在对他说:这个世界欢迎你。④感受到对方的感受,甚至是两个人之间产生深度的心灵感应,这有着深刻的意义。当你有意识去感受对方的感受时,对方就感受到,我被看见了,当我的感受被你感受到时,我就感觉到了爱;在这一时刻,自我的壳好像被打破了,在两个生命体之间,好像建立起了一种链接,而“我”和“你”都消失了。当这种感觉发生时,也才叫做爱吧。当爱发生时,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所以说,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34.全神贯注时,感应就会发生。①心里没有孩子或者心中没有住着谁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去和孩子和他人建立心心相印的关系,办法就是:全神贯注的和一个人在一起。②全神贯注和“你在,所以我存在”是一个意思。当你全神贯注的带着爱关注我时,我就感觉到了你的存在,同时我也觉得我存在了。然后,我的心神就可以安定下来了。③不仅仅是婴儿需要母亲的全神贯注,实际上,在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可以产生全神贯注的状态,就可能会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
【6】【九】
35.世界的本质是关系。①马丁·布伯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世界的本质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间,是关系。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和我与它。②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们不可避免的存在于“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双重世界里。为了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不断构建“我与你”的关系,利用其他客体为自己的这个主体服务。但如果只有这个,人就会迷失,所以我们要体验,“我与你”的关系的存在。③马丁·布伯说,不管你有什么样的预判和期待——无论看起来是多么恶劣的目标,还是崇高的目标,甚至是“我爱你”,你都在构建“我与它”的关系。④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将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之间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最终全然相遇。⑤我们追逐关系,追逐爱情,在最深的含义上,就是在追逐我和你的全然相遇。“我”全然爱上“你”,最终发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36.珍惜规则和权力规则。①我将一个人的世界分为两部分,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这两个领域都有着各自的核心规则,社会领域的核心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为了争夺谁说了算,最好是我说了算;私人领域的核心规则是珍惜,也就是说我尊重你的本真。②如果在社会领域主要使用珍惜规则而摒弃权力规则,或者在私人领域过多的使用权力规则,都容易将我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人际关系的迷雾,是因为权力太多的侵入的关系所导致的。认清楚权力规则并合理运用,这就会避免我们在关系中沦为“它”的境地。③生育和养育都是权力。新生命的出生,可能将改变整个家庭权力的格局,孩子亲近谁,认可谁,谁的权利就会增强。如果有人嫉妒母亲的这个权力,想要争夺它,就会导致严重的家庭权力战争。④我们需要完整的看到权力规则和珍惜规则,可以使用权力规则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也可以去构建一个事业。但也要看到,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爱才能碰触到自己的本真,人性的本真乃至世界的本真。
【5】【十】
37.关系如何疗愈一个人。①罗杰斯的疗法叫做关系疗法。他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视为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咨询师的技术。当咨询师使用技术时,构建的就是“我与它”的关系;当咨询师使用本心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②如何构建咨询关系,罗杰斯提出了三个简单的原则: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原则就意味着,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共情原则就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感人所感想人所想,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上等同于“无条件的爱”。③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我们的确需要分辨,这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关系还是损耗性的关系。衡量的标准就是,这个关系里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关系,又有多少“我与它”的关系。当这些越来越明白后,我们就可以远离损耗性关系而亲近滋养性关系,还可以去创造滋养性关系,减少关系中的损耗部分。
38.天才与情商有仇。①情商高的人,太考虑到别人,自我就受限了。而情商低意味着把别人放到了一边,这样就可以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了。②天分和创造力,好像与人际关系能力负相关。因为没有考虑到别人,那个创造力或者生命力就缺乏人性化,于是会显得特别,甚至怪异。天才总是坚持在人际关系中做主体,做自己,这样就可能会显得情商低,也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被抵触。但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等我有链接,所以一直保持着创造力。而特别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讨好别人的时候,会丧失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也因此而受损。③关系的品质,也就是关系中“我与你”的部分,决定着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同时在关系中既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这两者同时做到很不容易。④对于“异端”需要寻求关系,而对于所谓的正常人则需要穿越关系,去寻求那些属于自己的感受,不能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
【4】【十一】
39.好我与坏我。①世界是相反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好我”和“坏我”,也就是说你看到A,也就看到了-A。②“好我”,实际上是父母对我们的期待。如果符合这个期待在父母眼里我们就是好的,不符合这个期待,我们就是坏的。一个人执着于“好我”,他是执着于用这种方式和别人建立关系。“好我”的对里面被一个人视为“坏我”,我们会想办法避免它,不仅是因为我们在头脑中认为它“坏”,也担心它一旦呈现,关系就会被破坏,别人会不喜欢自己。③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质彻底失去联系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受到潜意识的支配,去接近明显具备这一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的联系,去碰触自己内心的这一部分。所以在关系中,更容易看到A和-A的存在。④好我和坏我,A和-A意味着二元对立。我们越是持有二元对立的好坏观,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和人格就越是分裂,我们要警惕极端的分裂。如果分裂太严重,就会出现,我们在意识上拼尽全力让自己只处在“好我”的一面,但我们的“坏我”,就会容易以极破坏力的方式出现。
【3】【十二】
40.我们既可以A,也可以-A。①所谓的“好人”,在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这样的“好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反面的自己。从理论上讲,这是没有被看见的本我。②A和-A,在一个人身上并存,这是一个真理。只是-A藏在潜意识深处,而难于被看到。③如果一个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A,那么他会去找明显呈现-A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在一起,与-A品质建立联系。④恋爱乃至人生的更大动力,是追求人性的圆满,于是会出现各种痛苦的选择,解决这份痛苦的办法,自然不是一个去消灭另外一个,而是两者的融合。痛苦是为了融合人性中不同的部分,最终趋于人性完整。
【2】【十三】
41.正能量和负能量。①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三大动力。我们反对自大,忌讳谈性,也强调克制愤怒,我个人认为,这些我们极力想消灭的坏东西,正是宝贵的生命力自身。②人越是远离自恋、性和攻击性,人越是死气沉沉,没有生命力。相反,那些可以直接展示这三种能量的人,虽然容易有争议,但在他们身上也容易有,热情、创造力和魅力等生命力的各种表现。③一个具体的人,之所以将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为-A,很可能是因为他最初的家庭把这些生命力视为了坏东西;家庭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社会文化环境所致。
【新】【十四】
42.发现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力。①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讲:表面行为或有好坏,但背后的动力没有欠缺。艾瑞克森催眠流派的治疗方式是:找到所谓“坏”行为背后的动力,将它视为“好”,然后找到好的表达方式,优雅的表达这个藏在行为背后的动力。②艾瑞克森流派的原则是:问题行为背后都有积极动力。可以拆解为三个步骤:看到一个问题行为→找到问题行为背后的动力→学习用好的方式表达这份动力。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任何问题行为,都可以使用这三个步骤;如果你想改变别人的问题行为,也可以告诉他,他问题行为背后的动力有多么的好。③被动攻击,是讲攻击性是为了不好的东西,于是用了不好的表达方式去表达它。你可以对自己说,愤怒和攻击性是好的动力,当你真的这样认为的时候,你就能用好的、主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攻击性了。④我希望可以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人性的这些动力,是多么好的东西。当这个声音真的被你的内心接受到后,你自然会发生很多的转变。
健康·饮食·锻炼
人际·家人·朋友
工作·思考
最美好的三件事
1.2.
3.